发热是儿科最常见的病症之一,但在日常接诊中,我发现很多宝爸宝妈在发热的认识和处理上存在很多问题。发热科普首先发热的医学定义是:当机体在致热源作用下或各种原因引起体温调节中枢的功能障碍时,体温升高超过了正常范围。发热是一种症状,并不是一种疾病名称,很多原因会引起发热,可见于很多种疾病。儿童的发烧的原因可以分为两大类,感染性疾病造成的和非感染性疾病造成。比如:感冒、肺炎、病毒性脑炎还有一些传染性疾病,这个病因不去除,孩子的发热症状是不会消失的。很多家长就诊会说,孩子发烧了2、3天,一喝退烧药就退烧,过几个小时就又升上去,除不了根。最后这几个字说的点子上了,因为发热就不是这个病的“根”,退热怎么能除根呢。我经常用这个打比方:火上烧着一壶水,水烧开了,我们只是往壶里加冷水来避免水烧开,却不试着把火关掉。发热的病人就好比这个烧水的壶,退热药就好比这冷水,疾病就是这团火,不想法把疾病去掉,一味的吃退热药,发热不仅不会减轻,部分轻症也会被拖成重症的。体温超过多少度是发热正常人的体温受体温调节中枢的调控,并通过神经和体液调节使产热和散热呈动态平衡,保持体温在相对恒定的范围内。正常人体温在36-37℃左右,一天内体温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是在波动的,一般早上和晚上体温最低,中午和下午体温是最高。按照发热高低的分度:低热:37.3-38℃,中等度热38.1-39℃,高热39.1-41℃,超高热41℃以上。发热的处理的常见误区1、酒精擦浴因为儿童,特别是婴幼儿的体表面积大,皮肤薄嫩,毛细血管血流丰富,擦拭酒精可以促使儿童皮肤表面的毛细血管扩张,能快速的吸收皮肤表面的酒精,就像让孩子喝酒一样,对孩子的胃肠道、肝肾功能甚至神经系统造成不良影响。孩子可能出现恶心、呕吐、烦躁不安等酒精中毒症状。2、用水擦拭手脚/躯干用水擦拭手脚躯干会导致擦拭部位局部皮温低,刺激皮肤表面的毛细血管收缩和骨骼肌肉不自主的收缩,出现畏寒和寒战,加重发热的症状。3、发热后多捂捂,这样利于出汗?发热的本质是体内产热和散热的平衡被打破了而造成的。发热时候体温升高,如果用棉被把孩子包裹住,会造成产生的热散不出去,在体内聚集,短时间使体温急剧升高,甚至升到超高热(41℃以上),部分患儿会因为高热儿造成脱水甚至惊厥。4、不管发热不发热,定期吃上退热药?有的家长过来就诊,会说在家里一天三顿吃着退热药,吃了几天不发烧了,停退热药又开始发烧,也有家长说一天三顿吃着退热药还发烧。他们这是没搞清楚退热药的根本作用。退热药是作用就是退热,但是它的作用时间是有限的,在它起作用的时候体温被暂时压下去了,等到药效退了,体温还会再次升上去。所以在孩子体温正常时候是不用吃退热药的。有的家长会觉得在孩子没发热时候提前吃退热药,用来防止体温升上去。上一句已经说过退热药的作用,它没有预防发热的作用,只是让家长有种掩耳盗铃的错觉。解决发热的根本做法是釜底抽薪,找到病因,持续用药,体温就会慢慢降下来。5、交替使用退热药?目前市面上适宜儿童吃的退热药就两种成分: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为了使孩子便于口服,有水剂/颗粒制剂/栓剂这三种剂型。有的家长在吃了含有对乙酰氨基酚的退热药后1-2小时发现孩子体温还没降下来,觉得这个退热药对自己孩子不管用,着急的换尚含有布洛芬成分的退热药。也有的家长怕孩子一直喝一种退热药对身体不好,就一次吃这个成分的,下次吃另一成分的,两者交替吃。其实这个做法也是不可取的。退热药的交替使用,会加重孩子肝肾的负担视频来源:儿科主任医师宋红梅教授和育儿专家张思莱医师发热的正确处理方法和预防儿童发热时要勤喝水、穿适宜厚度的衣服,医院就诊,查看孩子生病的原因并根据病因使用药物,期间可见对症使用退热药物治疗。物理降温方法:用温水浸湿毛巾拧干后擦拭下孩子的大血管走行处,比如:颈部、腋窝下和大腿根部,反复擦拭。医院就诊前,发现患儿发热,可以先让孩医院。提前服用退热药不会影响检查结果,而且会减少发热引起孩子的不适感。儿童较为多见的是感染性发热,由于病原体存在显著的季节规律,故感染性发热存在明显的季节聚集性,家长可以采取一定的预防措施。各种病毒:
冬春季天气干燥易于病毒在空气中传播,尤其在元旦后至春节是儿童呼吸系统疾病高发期;
夏秋季气温高、湿度大,是肠道道病毒传播的好发季节。
对于儿童来说,传染性疾病也比较常见。水痘、麻疹、流行性腮腺炎、手足口病等常见的传染性疾病一般是通过呼吸系统飞沫、接触或粪口传播。预防措施:比如冬春季外出戴口罩、避免去人群聚集地等;夏秋季尤其注意手卫生,避免公共游乐场。
作者简介:常医生,家有波妞和臭小,一名奋战在治疗一线的儿科医生!
喜欢记得来一个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
http://www.ggmzc.com/zcmbzl/9894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