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今天是5月5日,我们迎来夏季的第一个传统节气——立夏。我国习惯将“立夏”作为夏季的开始。立夏过后,我们就要面临暑热的考验。多变的气候、湿热的空气为病菌滋生和传播提供了温床;人体的消耗增加使抵抗力减弱,季节性疾病也随之上身。多加防范,便可省却烦恼。
对立夏时节的疾病预防,上海市名老中医诊疗所内科主任医师、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文化研究与传播中心常务副主任李其忠教授提醒大家,立夏过后,尤其是“三高“人群,应注意调节情绪,既不可急躁动怒,也不可郁郁寡欢。饮食宜清淡,忌食或慎食滋腻厚重之物。
疰夏偏爱女性
“疰夏”是一种季节性病症,主要源于天气的暑热和体质的虚弱。古人预防疰夏一般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立夏”开始,第二阶段则从夏天开始。
高发人群
好发于身体虚弱者,尤其是中青年女性。
临床表现
疰夏是以每至夏季,即会出现精神萎靡,纳(意指“纳入”,此处可表示吃饭)少乏味,头昏脑胀,甚至长期低热为主要表现的症候群。
原因分析
疰夏多由长期身体虚弱者,感受暑热之气,以致体温调节中枢混乱,胃肠消化功能低下等。
李其忠教授的疰夏预防建议
1.锻炼:增强自身体质是最积极的措施,这些措施包括适当的体育锻炼、饮食营养、药物调补等。
2.调整饮食:曾有疰夏病史的患者尤其要注意调整膳食,饮食要清淡、可口美味,少食多餐。
◥江南地区有立夏尝“三新”的俗谚,传统的“三新”即:樱桃、青梅、鲥鱼。“三新”也有指“竹笋、樱桃、梅子”,“樱桃、青梅、麦仁”,“竹笋、樱桃、蚕豆”的。立夏所尝之三新,多为清淡之味,正应夏令饮食规律:“宜清淡而远厚味。”
◥立夏,我国民间有吃乌米豌豆饭的习俗。乌米饭常用乌树叶搓碎后的汤汁浸泡糯米后煮成。乌米饭益脾胃,适合体质弱者食疗调补。
◥在我国浙江农村地区,立夏必吃“七家粥”。七家粥的食材汇集了左邻右舍各家的米,还加入各色豆子及红糖。
3.化湿清暑:赤豆汤、绿豆汤、莲心汤、山药粥等适时服用,藿香、佩兰、菊花、竹叶等泡茶代饮,以化湿清暑,健脾和胃。
4.补水:暑季更应及时补充水分,保证睡眠时间,适当加强运动。
5.按摩穴位:经常按压足三里,有助于改善消化机能。若见头昏脑胀,可按压太阳穴。若见恶心反胃,按压内关穴(手掌腕横纹线中点直上二寸)。
◥足三里在小腿外侧。经常按摩足三里,可以促进全身血液循环。
6.及时就诊不拖延:必要时求医调理,竹叶石膏汤即为清暑化湿、健脾开胃的良方。
禁忌提示1.不吃辛辣刺激的食物,慎食煎、炸、炒、爆、熏、烤等容易上火的食品。2.切不可贪凉太过:如过食冷饮,贪凉露宿,睡眠当风,空调温度太低。
3.若夏季低热,多非感染性发热,故请千万慎用抗生素。
TIPS:茶叶蛋为什么能防疰夏1.俗话说:“立夏吃了蛋,热天不疰夏。”古人认为,立夏日吃鸡蛋能祈祷夏日之平安,经受“疰夏”的考验。2.疰夏是中医病名,其内因是身体虚弱。故补虚是关键。茶叶有清胃热、消宿食的功效。而中医认为,茶叶芳香化湿,故又可清暑热,加入胡桃壳、茴香、肉卤、桂皮、姜末,加强其发散作用,能行气止痛,强健脾胃。宋代儿科专家钱乙认为,儿童乃阳气未全之体,故夏天易疲倦,适当补充一些蛋白质,有益成长。热中风偏爱老年慢性病患者
在许多人看来,寒冷的冬季才是脑中风的高发季节,其实不然。在炎热的夏季,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心脑血管意外的高危人群并不能大意,中风依然“如影随形”。
研究表明,当气温超过32℃时,脑中风的发生率较平时高出66%,随着气温的升高,危险性还会增大。
高发人群
有高血压、高血脂症或心脑血管疾病的老年人。
临床表现
若见舌体活动欠灵活,言语不清,半身活动欠灵活,伸舌歪斜,流涎不止等症状,提示已患中风(多为脑血栓形成)。
原因分析
1.夏季炎热,出汗较多,加之老年人体内水分本来偏少,势必导致血液粘稠度增加。
2.老年人多习惯于夏季午睡,若睡得过于深沉,时间过长,以致血压相对偏低,脑部血流过于缓慢,容易导致脑血管血栓形成。
3.夏季由于天气炎热,高血压患者周围血管扩张,血压趋降,若仍用原有剂量的降血压药,有可能使血压过低,有助于脑血栓形成。
李其忠教授的热中风预防建议
1.补水:注意及时补充水分,老年人因生理反应迟钝,要做到“不口渴时也要常喝水”。
2.
转载请注明地址:
http://www.ggmzc.com/zcmbzl/9890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