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冯勋朋来源
中国网-中国视窗
仪凌燕,山医院的一名儿科医生,自95年参加工作,从医20余年来,一直在临床的第一线忙碌着。她的从医理念是:多一点微笑,多一点爱心,多一点解释。尽自己最大努力的让病人配合治疗,满意治疗。最喜欢听她对病人浅显易懂的解释。
在山医院,提起仪凌燕的名字,没有人不为她那强烈的事业心、高度的责任感所折服,也没有人不为她那质朴、正直、平易近人和对病人无限关怀、无私奉献的品行而赞叹。她脚踏实地、坚仞不拔,孜孜不倦、刻苦钻研,全身心投入儿科临床诊治和研究工作,即视事业如生命,待患者如亲人、用平凡的事迹诠释了一名儿科医生救死扶伤,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天职。
敬业爱岗,无怨无悔
医学是一门崇高而艰辛的职业,它要求从事这项职业的人不仅要有精湛的医术、良好的医德、也要有勇于牺牲、无私奉献的精神。她技术精湛,医德高尚,视病人如亲人,业绩卓然。她常说:“治病救人是我们的天职,病人找我们是对我们的信任,绝不能让病人失望。”平时只要是为病人的事找他,她从来没有推诿搪塞过,她经常叮嘱值班医生:“只要是病人的事,诊断治疗有困难的事,不管什么时间,即使是深更半夜,随时可以打电话叫我。”儿科的服务对象比较特殊,大多数患儿年龄小,治疗时不配合,又哭又闹,有的家长由于孩子生病着急,情绪也很不稳定,常常责备甚至是呵斥医护人员。面对这种情况,她总是细心地向家长们解释患儿的病情及治疗措施,耐心地安慰医护人员,用她的话说就是:“哪个孩子不是父母的心头肉?病儿家长着急,我们能理解!”。
医院来个小脑发育不良的脑瘫患儿,1岁6个月的患儿小洲就诊时连正常孩子6个月的水平都没有,可5个月后,经过仪凌燕大夫的精心治疗孩子居然会走了!还有通通,4岁6月,是一个小脑发育不良的脑瘫患儿,就诊时一秒也不能独站,且于1岁就在别的康复机构康复。医院跟仪大夫康复治疗1年多后,孩子独自迈出第一步、第二步,那一刻孩子妈妈泣不成声!
仪凌燕大夫即使是下班时间或百忙中也要抽出时间,亲自到病房查看问诊,时刻关心小儿的病情……”。这样感人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
医德高尚,患者至上
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总是认真履行自己的工作职责,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规程,工作兢兢业业,不怕脏、不怕累,总医院下达的各项任务。
她恪守医德规范,廉洁行医,用博大的爱心关怀着每一个患儿。她淡泊于名利,行医20余年,始终坚持“一切以病情需要为原则,以减轻病人的经济负担为原则”。随着知名度的提高,儿科病人的增加,有的人送钱送物,“掏钱买关照”,有的人痊愈后到家里表示感谢,都被她婉言谢绝。
她这样给着急的家长解释发热:发热就相当于锅里的水沸腾了,感染才是锅底下的炎炎大火,给服退热药就相当于向沸腾的锅里加凉水,很快水还会沸腾起来。现在应该如何治病,得把锅底下的炎炎大火扑灭,就是祛除感染而不是一味的降温。过度的治疗发热,与疾病无益。不治疗低热实际上有可能更助于儿童消除感染。
自参加工作以来,仪凌燕大夫不知放弃了多少个春节、五一、国庆和周末的休假,穿着白大褂的身影奔走在每一个病房里,以一腔博大的仁爱之心温暖着患儿和家属的心田。
精湛技艺,妙手仁心
仪凌燕深知:医学是一门高深的学问,需要较高的理论水平和丰富的临床经验,过硬的技术、严谨的作风始终是医疗卫生工作的灵魂,因此,她始终孜孜不倦地学习,潜心于儿科事业的研究和发展,及时了解国内儿科诊断治疗的新成果、新动态,不断进行“刷新”和“充电”。
由于长期坚持在临床第一线为病人服务,在总结临床经验的基础上写出了许多颇有价值的医学论文,她发明的“早产儿喂养器”和“助行训练器”帮助过许许多多的孩子,还有两项专利在申请中,她相信这两项专利技术会帮到需要这项技术的孩子们,因为她已经取得了临床效果的验证。
门诊上,她给腹泻的家长这样解释:对腹泻的治疗不是让孩子大便次数减少就是成功了,得看孩子的具体情况,如果孩子是长期腹泻,大便次数虽然多,但孩子生长发育良好,精神佳,饮食好,大便常规检查没问题,这样就是一个生理状态,没必要吃药的。如果是一个病史较短的腹泻,孩子精神差,饮食差,伴或不伴发热等中毒症状,这时诊断出孩子是感染性腹泻还是非感染性腹泻是关键,因为治疗原则是不同的!感染性腹泻以抗感染为主,兼对症支持治疗,而非感染性腹泻主要是对症支持治疗。
团结和谐,贡献突出
作为儿科医生,,对工作严肃认真,一丝不苟,团结儿科全体医护人员以强烈的使命感和高度的责任心,为儿童的健康成长付出了大量的心血,作出了无私的奉献。经常加班加点,她给家长如此解释抗生素。抗生素本身不是魔鬼,滥用抗生素才是魔鬼。抗生素是对抗致病病原微生物的,当体内存在致病病原微生物的时候,抗生素就是宝贝而不是魔鬼!我是坚决反对抗生素滥用的,但在该用的时候一定要用也是我们医生的原则。至于说用抗生素一次或者是说输液一次影响孩子一周的发育更是无稽之谈!影响正常生长发育的是疾病本身而绝非是抗生素!
她的解释浅显易懂,让病人益于接受,找她看过病的病人都信服她,很多都成了她的朋友,她也成了这些朋友们的免费家庭医生。
工作中因了对弱小生命的同情与爱,她选择了一个新的学科~小儿康复。于医院康复科,她努力的学习。为了学习全面的康复知识,她跟着她的患儿去做每一项训练,虚心的请教每一位老师,医院医院,康复队伍不可能很快的建立,她可以学的不精,但她必须什么都懂,才能更好的服务于患者。学习的几个月里她没有去游玩,也很少回家,还好在老师们的不啬赐教下,她掌握了基本的康复知识,医院,很快的开展起康复工作。
在长期的接触这些孩子后,仪凌燕大夫发觉这些孩子将来走向社会不仅仅是具有的躯体上的残缺,还有心理上的障碍。她恶补心理知识,她这样告诉孩子家长:我们的孩子躯体上的残疾已经存在,我们一定要让孩子心理健康,只要心理健康,我们就是健康的孩子!她给孩子的家长写信《折断天使的翅膀,我们该如何去爱》(发表于医脉圈
转载请注明地址:
http://www.ggmzc.com/zcmbzl/9887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