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道病毒(enterovirus,EV)是指经过消化道感染和传播、能在肠道中复制并引起人类相关疾病的胃肠道感染病毒。作为普通的机会性感染病原体,肠道病毒在各年龄人群均可发生感染,但婴幼儿的发病率明显高于成人。
分类
肠道病毒属于小RNA病毒科的肠道病毒属,基因组为单股正链RNA,人类肠道病毒主要包括以下四种病毒:1.脊髓灰质炎病毒(Poliovirus,PV):分为1、2、3个血清型。2.柯萨奇病毒(Coxsackievirus):分为A、B两组,A组包括1~22和24等23个血清型;B组包括1~6等6个血清型。3.人肠道致细胞病变孤儿病毒(Entericcytopathogenichumanorphanvirus,ECHO),或简称埃可病毒(Echovirus,EchoV):包括1~9,11~27,29~33等31个血清型。4.新型肠道病毒(Newenteroviruses):包括68、69、70和71等血清型。
脊髓灰质炎病毒
1.病原学
PV是脊髓灰质炎的病原体,主要侵犯脊髓前角运动神经细胞,导致急性迟缓性肢体麻痹,患者以儿童多见,故亦称为小儿麻痹症。PV分为三个血清型,各型间没有交叉免疫反应,PV是由单链RNA和4个衣壳蛋白VP1、VP2、VP3和VP4组成的肠道病毒,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并在人类肠道内复制,也能够在呼吸道和扁桃体组织内短期复制。PV能够侵入人体中枢神经系统,在脊髓或大脑中复制,造成运动神经元被破坏,导致弛缓性麻痹症状。PV的基因组全长大约为7.4kb,有3个不同的血清型,每个血清型都含有两种主要的抗原:一种是D抗原,为完整的PV并具有感染性;另一种是C抗原,是病毒感染细胞、加热、紫外照射等过程中由D抗原失活产生的。
2致病性
传染源是脊髓灰质炎患者或无症状携带者。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夏秋季是主要季节,主要易感者为1~5岁儿童,潜伏期一般为7~14天。病毒经上呼吸道-口咽和肠道粘膜侵入,先在局部粘膜和咽、扁桃体等淋巴组织和肠道集合淋巴结中增殖,释放入血形成第一次病毒血症,扩散至带有受体的靶组织,在淋巴结、肝、脾的网状内皮细胞中再次增殖并释放进入血液,导致第二次病毒血症。在少数感染者,病毒可以侵入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脑干和脑膜组织等。PV感染人体后,症状表现通常受机体免疫力强弱的影响。至少90%的感染者表现为隐性感染;约5%的感染者发生顿挫感染,只出现发热、头痛、乏力、咽痛和呕吐等非特异性症状,并迅速恢复;约1%~2%的感染者因病毒侵入中枢神经系统和脑膜,产生非麻痹型脊髓灰质炎或无菌性脑膜炎,出现颈背强直、肌痉挛等症状。只有0.1%~2.0%的感染者出现暂时性肢体麻痹或永久性迟缓性肢体麻痹等症状,其中以下肢麻痹多见;极少数患者发展为延髓麻痹,导致呼吸、心脏衰竭而死亡。
柯萨奇病毒
柯萨奇病毒分为A、B两组。A组病毒引起肌肉松弛型麻痹,多数不能在培养细胞中生长;B组病毒引起肌肉痉挛性麻痹,能在多种培养细胞中生长。柯萨奇病毒的型别很多,相应的病毒受体在组织和细胞中分布广泛(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心、肺、胰、粘膜、皮肤等),因而引起的病毒普复杂。这些病毒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但也可经过呼吸道或眼粘膜感染。其致病的显著特点是病毒在肠道中增殖却很少引起肠道疾病;不同的肠道病毒可引起相同的临床综合征,如散发性脊髓灰质炎样麻痹症、无菌性脑膜炎、脑炎、呼吸道感染等;同一种病毒也可引起几种不同的临床疾病。
埃可病毒
1.病原学
EchoV是常见的人类病原体,可引起一系列疾病,从轻微的发热到严重的、可能致命的疾病,如无菌性脑膜炎、脑炎、瘫痪、心肌炎等。在所有年龄段的人群中均可致病,可导致地方性流行和暴发。EchoV不同血清型导致的疾病具有不同的临床表现,血清型的变化和相同亚型的基因型变异可能与大规模暴发相关。EchoV是具有二十面体构型的小的无包膜病毒。衣壳包含由4种蛋白质VP1~VP4组成的60个亚基。这些蛋白质在确定宿主范围和趋向性,以及将RNA基因组呈递至宿主细胞的细胞质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在很宽的pH范围内(3~10),EchoV均具有感染性,且对乙醚和乙醇具有抗性。
2.致病性
EchoV感染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也可经飞沫传播和黏膜接触传播,宿主易感性取决于特定细胞膜受体蛋白的存在。衰变加速因子(decay-acceleratingfactor,DAF)可能是一种主要的EchoV受体,可结合多种EchoV血清型,包括7,11,12,20,21,29和33型。EchoV血清型1和8结合晚期抗原(verylateantigen,VLA)整合素分子的α2亚基。研究发现,新生儿Fc受体(neonatalFcreceptor,FcRn)(上皮细胞主动转运免疫球蛋白IgG的受体)可能与新生儿对EchoV感染的易感性有关。原发感染后,病毒外排最长持续时间咽部为3~4周,肠道为5~6周。在胃肠道中病毒进入和初始复制的确切位点尚不确定,但研究已经证实肠黏膜M细胞(一种免疫细胞)中存在EchoV。回肠淋巴组织在摄入后1~3d内显示EchoV复制,复制后EchoV扩散到区域淋巴结并引起亚临床短暂病毒血症,随后病毒扩散到网状内皮组织,包括肝、脾、骨髓和远端淋巴结。感染的次要部位包括中枢神经系统、肝、脾、骨髓、心脏和肺。超过90%的EchoV感染是无症状的。当疾病发生时,症状从发热到严重的疾病表现,取决于宿主年龄、性别、免疫状态和病毒亚组的血清型。
新型肠道病毒
新型肠道病毒是指年以后陆续分离到的肠道病毒,按其发现的顺序统一命名,目前包括68、69、70和71型等多种血清型。主要经粪-口途径传播,引起多种神经系统疾病以及机体其他部位的疾病。肠道病毒68型是从呼吸道感染患儿的标本中分离获得,主要与儿童毛细支气管炎和肺炎有关。肠道病毒69型是从健康儿童的直肠标本中分离得到,其致病性目前尚不清楚。肠道病毒70型不能感染肠道粘膜细胞,但可以直接感染眼结膜,是人类急性出血性结膜炎主要的病原体。急性出血性结膜炎主要通过接触传播,传染性较强,患者以成人多见。该病的潜伏期为1~2天,临床病程约1~2周。肠道病毒71型是一种引起人类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重要病原体,可引起疱疹性咽峡炎、无菌性脑膜炎及类脊髓灰质炎等多种疾病,严重感染者可引起死亡。此外,EV71还可引起手足口病的暴发流行,而且是我国近年来手足口病(HFMD)的主要病原之一,并呈持续流行状态,已经成为我国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感染多发于学龄前儿童,尤以3~5岁以下年龄者发病率最高。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及手、足、臀等部位皮肤的斑丘疹或疱疹,常伴有口腔黏膜溃疡。
肠道病毒感染的临床表现和常见的病毒型别
参考文献
1.李凡,徐志凯等.医学微生物学第8版[M],人民卫生出版社.
2.施红媛,傅宇婷,马汝飞,李琼芬,李国良,张杰,刘小畅,叶慧,王竞冬,石昊昱,杨晓蕾,杨净思.脊髓灰质炎病毒检测方法的比较研究[J].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15(08):-.
3.李春辉,吴安华.埃医院感染防控要点[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18(09):-.
广州市达瑞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可以为您提供mNGS病原微生物检测项目,在这里我们将为您提供更优质的服务,以精准医疗为目标,全年无休,力争让所有患者得到及时的治疗。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
http://www.ggmzc.com/zcmbyy/9883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