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洋医术怎么样 http://news.39.net/bjzkhbzy/210902/9395727.html近日,微岩医医院合作开展的蜱虫叮咬后感染立克次体病的案例取得了重要进展,该项研究将发表于年10月《EmergingInfectiousDiseases》期刊(影响因子6.88)。微岩医学盖伟博士为该篇文章的共同第一作者。文献信息文章题目:ConfirmationofRickettsiaconoriiSubspeciesindicaInfectionbyNext-GenerationSequencing,Shandong,China文章作者:NannanXu,1WeiGai,1YanZhang,WeiWang,GangWang,GregoryA.Dasch,MarinaE.Eremeeva发表期刊:EmergingInfectiousDiseases发表时间:年影响因子:6.88
01
研究背景
文章整医院收治的蜱虫叮咬后感染的立克次体病3例。其中1例经二代测序鉴定为立克次体印度亚种(ITTR,Rickettsiaconoriisubspeciesindica),另外2例斑点热立克次体感染(SFGR,spottedfeverrickettsiosis)患者流行病学和临床特征相似,该研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患者均签署了知情同意书。
立克次体病具有相似的临床表现,但不同亚型导致的立克次体病严重程度各不相同(即发病率和死亡率),因此实验室调查对了解蜱虫相关传染病的流行病学就至关重要。在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发现了立克次体印度亚种表明,这种病原体在中国的分布可能比我们之前想象的更广泛。
02
病例报道
患者1
基本情况
一位53岁男性因发烧(41℃)5天、流感样症状和全身性斑疹样皮疹入院治疗(图1,A)。该患者为山东省淄博地区的一位农民,发病前6天被蜱虫叮咬。
入院检查
血常规显示白细胞计数(12.91×/L)升高,伴有中性粒增多(90.5%),同时血小板减少(73×/L),PCT(3.ng/mL)和CRP(38.31mg/mL)升高,怀疑该患者患有立克次体病。
治疗过程
住院1天后:开始静脉注射多西环素治疗;
入院4天后:患者开始出现癫痫发作、昏迷和心律不齐的症状;
又经过2天的多西环素注射治疗,病人好转并于4天后出院。
发病后第8天和第24天采集的血清样本经免疫荧光测定(IFA)检测立克次体IgG阳性(T8滴度为,T24为)。
患者2
基本情况
41岁女性,济南地区农民,生存工作环境与患者1相似。患者2在被蜱虫叮咬后18天住院,症状为发热8天(39℃),脑膜炎和稀疏扩散的紫癜性皮疹(图1,B)。
入院治疗
入院1天后:开始静脉注射多西环素治疗;入院治疗4天后:患者开始出现癫痫发作、昏迷和心律不齐的症状;6天后多西环素注射治疗,病人好转并于4天后出院。发病后第9天和第22天采集的血清样本经免疫荧光测定(IFA)检测立克次体IgG阳性(T9滴度为,T22为)。
患者3
基本情况
45岁女性,曾前往泰安地区,于发病前8天被蜱虫叮咬。入院时,发热5天(39℃),无皮疹,但右脚溃烂结痂(图1,C)。
入院检查
血常规白细胞计数(10.12×/L)升高,PCT(0.ng/mL)和CRP(46.39mg/mL)升高。
治疗过程
患者入院后第2天开始接受米诺环素治疗;
治疗第3天开始好转;
3天后出院。
发病后第9天和第20天采集的血清样本经免疫荧光测定(IFA)检测立克次体IgG阳性(T9滴度为64,T20为)。
Figure1.SkinmanifestationsofpatientsinstudyofconfirmationofRickettsiaconoriisubspeciesindicainfectionbynextgenerationsequencing,Shandong,China.
A)Rashinpatient1;B)rashinpatient2;C)escharinpatient3
三位患者入院时采集的血液样本常规细菌培养结果均为阴性,咽拭子病毒核酸检测也为阴性。贝氏柯克斯体II期IgG、伤寒立克次体IgM、恙虫病东方体IgM的血清学ELISA结果均为阴性。
为了明确致病病原体,我们从患者1(发热后第7天、用药前)中采集的外周血中提取DNA,采用mNGS技术进行分析。
03
讨论与结论
本研究通过mNGS方法确认了1例由ITTR感染所致的SFGR,同时通过血清学检测,确认了另外2例SFGR病例,他们均有蜱虫叮咬史、相似的临床表现和一致的流行病学特征。山东省农村山区之前记录的其它立克次体感染和我们新发现的立克次体印度亚种感染表明,中国各地可能会发生一种或多种SFGRs传染给人类的情况,因此需要投入更多的诊断和监测力量,以改善对这些感染病人的识别和管理。NGS技术揭示了其中1例患者SFGR的特异性病因,为病原体ITTR的鉴定提供了准确信息(附录表2)。
文中指出:病原mNGS检测的敏感性取决于临床样本的类型、收集的时间,以及对人源核酸的去除(5)。
感染患者样本的人源细胞含量通常很高,这样的宿主背景将会干扰mNGS检测。
那么如何解决宿主效应是需亟待解决的问题:增大数据量并不是提高mNGS检测能力的好方法,最有效的方法是提升病原核酸占总核酸的比例,为了实现这一点,去除宿主核酸是最可行的一种方法。
去除人源宿主核酸是富集病原体核酸的有效方法,但也同时存在两种声音。一种声音是宿主剔除可提高微生物和宿主核酸比例,而另一种声音是某些革兰氏阴性菌等一些敏感菌很容易在宿主去除过程中造成损失。
对于临床医生担心宿主去除会不会造成病原体损失的疑虑,应看最终结果整体收益,而不仅仅是病原部分,病原损失与人源去除是一正一负的关系,微岩医学通过一组基于呼吸道BALF标本的验证,结果表明94.3%的样本都获得了正向收益。评估结果显示柔性剔除技术宿主去除效果明显,剔除率可到99%,可使其含量降至103cells/ml及以下。
微岩医学基于柔性剔除技术、高效破壁方法的mNGS病原核酸富集提取系统--PathoXtract?技术可实现病原体核酸的高效富集,提升检测灵敏度!
人源宿主核酸高效剔除技术(富集-0倍)
物理+化学双重病原破壁技术(真菌孢子破壁率达98%)
能高效提取DNA病毒、RNA病毒、细菌、真菌、各类原虫等核酸
关于作者
王刚教授
医院感染病科副主任
美国微生物学会(AmericanSocietyforMicrobiology)会员,山东省医学会抗感染治疗委员会常委;山东病理生理学会炎症发热感染委员会秘书;山东省感染性疾病联盟常务理事;山东大学疫情防控科普专家。中华实验与临床感染病杂志青年编委。InfectiousDiseasesofPoverty,JournalofPediatricInfectiousDiseases等杂志的特约审稿人。主要从事感染性发热疾病的诊治。
参考文献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
http://www.ggmzc.com/zcmbyf/9904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