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深秋,天气转凉,昼夜温差较大,是多种传染病的好发季节。由于幼儿年龄小,身体各器官发育的不够完善,抵抗力较弱,容易引起呼吸道、肠道传染病的发生。那么,在秋季有哪些儿童常见的传染病呢?预防传染病的方法有哪些?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秋季儿童常见的传染病及预防。
呼吸道传染病
01
水痘
水痘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水痘传染性很强,主要通过唾液飞沫传播,也可通过接触病人的衣物、用具等而感染。
症状及分期:
(1)潜伏期:2周左右。
(2)前驱期:发热等不适,1-2日内出皮疹。
(3)出疹期:丘疹、水疱、结痂同时存在,周围有红晕,水疱的中央呈脐窝状,先见于躯干、头部,后延及全身,微痒。为自限性疾病,可在7—10天内痊愈,不留疤痕。
02
流感
流感是由季节性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通过飞沫在人与人之间直接传播,也可通过接触被污染的手、日常用具等间接传播。表现为畏寒、高热、头痛、全身酸痛、疲弱乏力等全身中毒症状。
03
结核病
结核病由结核杆菌感染引起的慢性传染病。可侵入人体全身各种器官,但主要侵犯肺脏。人与人之间呼吸道传播是本病传染的主要方式。常有低热、乏力等全身症状和咳嗽、咯血等呼吸系统表现。
04
麻疹
麻疹传染性很强,通过呼吸道分泌物飞沫传播。以发热、上呼吸道炎症、眼结膜炎及皮肤出现红色斑丘疹和颊黏膜上有麻疹黏膜斑,疹退后遗留色素沉着伴糠麸样脱屑为特征。常并发呼吸道疾病如中耳炎、喉-气管炎、肺炎等,麻疹脑炎等严重并发症。
呼吸道传染病的预防
1.经常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2.咳嗽、打喷嚏时应使用纸巾遮挡;
3.外出回来或接触过公用物品后,要及时清洁双手;
4.加强户外锻炼,合理膳食,提高自身抵抗力;
5.流行季节前可进行相应的预防接种,如流感疫苗、水痘疫苗、肺炎疫苗等。
肠道传染病
01
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多发生在5岁以下儿童。引发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其中以柯萨奇病毒A16型和EV71型病毒最为常见,重型病例多由EV71型病毒感染引起。
大多数患者症状轻微,以发热和手、足、口腔等的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症状。少数患者可出现无菌性脑膜炎、脑炎、神经源性肺水肿和心肌炎等。个别重症患儿病情进展快,可导致死亡,对儿童的健康带来严重威胁。
02
细菌性痢疾
细菌性痢疾由痢疾杆菌引起,主要表现为发热、腹痛、腹泻、里急后重和粘液脓血便,严重者可有感染性休克或中毒性脑病。好发于夏秋季。主要通过生活接触、食物、水和苍蝇等途径传播。
03
轮状病毒性肠炎
轮状病毒性肠炎是由轮状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消化道传染病。发病高峰在秋季,故名秋季腹泻。常表现为发热、腹泻、呕吐等症状,严重者可出现惊厥、电解质紊乱的表现。纠正水、电解质及酸中毒为其主要对症治疗。一般为自限性疾病,自然病程为3-8天。
04
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
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是由诺如病毒属病毒引起的腹泻,具有发病急、传播速度快、涉及范围广等特点,是引起非细菌性腹泻暴发的主要病因。诺如病毒感染性强,以肠道传播为主,可通过污染的水源、食物、物品、空气等传播,常在社区、学校、餐馆、医院等处引起集体暴发。
诺如病毒感染主要引起胃肠炎,胃肠炎的症状是恶心、呕吐、腹泻等,部分人主诉有头痛、发热、寒战、肌肉疼痛。
肠道传染病的预防
1.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经常用肥皂和流动水洗手;
2.经常清洁和消毒常接触的物品,如家具、玩具等;
3.避免与感染者亲密接触,如拥抱或共用餐具等;
4.手足口病尚无特殊的预防控制方法,接种EV71疫苗是预防感染EV1型手足口病的有效手段。
疫情防控小知识
当前,新冠变异病毒德尔塔毒株在我国多个地方散发,是目前全球新冠肺炎大流行的主要毒株,它具有传播速度快、传染性强、潜伏期短、病毒载量高等特点。已在多个国家和地区流行。虽然这次疫情波及范围广,但我国疫情总体形势是可防可控的,全民防控意识决不能松懈!
预防措施
1.要合理安排行程,减少跨省跨市出行,暂缓外出旅游,减少走亲访友和人数较多的聚集活动;
2.出行过程中要做好个人防护,坐火车、飞机时要全程佩戴好口罩,提醒他人戴好口罩;
3.应及时接种新冠疫苗,无接种禁忌的人员尽快接种疫苗,做到应种皆种;
4.在公众场合的交往距离保持1m以上,坚持规范佩戴口罩,咳嗽、打喷嚏注意遮挡;
5.若出现咳嗽、发热、咽痛等症状,做好个人防护,立即就近前往发热门诊筛查,就诊过程不得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更不能往人群聚集处扎堆;
6.自觉遵守国家、省、市出台的疫情防控各项规定,被排查的人员或曾到过中高风险地区的人员,返程前提前报告给所在社区,按照各地相关防疫规定,进行集中隔离及核酸检测。
END
图文:侯优美
审核:李艳梅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
http://www.ggmzc.com/zcmbyf/9904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