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雨袭城,谨防感染性疾病
写在前面7月18日至21日,省大部分地区出现强降雨过程,暴雨袭击引发的洪水、山体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不仅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及经济损失,灾后不良环境的暴露及生态环境的改变使得感染性疾病的发病率也显著上升。流行病与统计学资料显示我国地广人多,幅员辽阔,地形、地貌、气候等南北差异很大,雨季到来,等地多见肠道传染病、食物中毒、体表接触类疾病、呼吸道传染病,而其余种类感染性疾病相对少见。本文主要介绍暴雨来临时地区可能引起的感染性疾病特点及防控措施。一、暴雨过后常见感染性疾病发病特点1.肠道传染病暴雨来临,饮用水及各种卫生设施易遭破坏,食物遭受污染,在高温、潮湿条件下易发生腐败变质;同时持续暴雨导致人畜粪便、垃圾等外溢,伴随其中大量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等病原体的扩散,导致饮用水源、食品等遭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因此感染性腹泻、急性病毒性肝炎等疾病最易发生。感染性腹泻指细菌、病毒、真菌及寄生虫感染刺激肠上皮细胞,引起肠液分泌增多和/或吸收障碍而导致的腹泻,该病传染源为受病原体感染的人或动物,以“粪-口”途径传播,水、食物及媒介昆虫等均可单一或交错地传播疾病,人群普遍易感。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疾病类型。细菌感染性腹泻:由细菌引起,包括沙门菌、志贺菌属、大肠埃希菌、弯曲菌等,多急性起病,少数起病较缓慢。临床表现轻重不一,以胃肠道症状最突出,出现食欲缺乏、恶心、呕吐、腹胀、腹痛、腹泻,可伴里急后重,腹泻次数可多至十几、二十多次,甚至不计其数,粪便呈水样便、粘液便、脓血便,常伴畏寒、发热、乏力、头晕等表现,病情严重者,因大量丢失水分引起脱水、电解质紊乱甚至休克。细菌性痢疾:简称菌痢,是由痢疾杆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菌痢主要通过消化道传播,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排粘液脓血便以及里急后重等,可伴有发热及全身毒血症,严重者可出现感染性休克和/或中毒性脑病,甚至导致死亡。伤寒:是伤寒沙门菌引起的一种急性肠道传染病。主要表现为持续发热、表情淡漠、相对缓脉、玫瑰疹、肝脾大和白细胞减少等,有时可出现肠出血、肠穿孔等严重并发症。霍乱:是由霍乱弧菌引起的烈性肠道传染病,发病急,传播快。多为突然发病,典型的临床表现为:剧烈的腹泻、呕吐,以及由此引起的脱水、肌肉痉挛,严重者导致循环衰竭和急性肾衰竭。甲、戊型病毒性肝炎甲、戊型肝炎的流行,主要是由于水源被带有肝炎病毒的粪便污染造成。发病特点相似,多为急性感染,经粪口途径传播,主要表现为疲乏、食欲减退、厌油、转氨酶升高为主,部分患者可出现黄疸。2.食物中毒暴雨来临前后气候多潮热,细菌极易繁殖,人对食品安全和饮食卫生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存在消毒设施不到位、工作标准不高等问题,甚至有人认为自己年轻、抵抗力强,执行卫生制度不严格,对防疫要求不以为然,一旦人群吃进了被细菌或细菌毒素污染的食物均可发病。患者常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急性胃肠炎的临床表现,腹泻严重者可导致脱水、酸中毒甚至休克。此外,部分患者消化道症状不明显,而以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如视力模糊、睁眼困难、咀嚼无力、不能言语等眼肌及咽肌瘫痪为主要表现(又称肉毒中毒),若抢救不及时,病死率极高。3.体表接触类疾病该病主要因积水浸泡等引起,暴雨发生后积水中带有大量细菌,如果人体直接接触积水,容易受多种病原微生物的侵扰,造成皮肤瘙痒、皮炎发作。如若下肢有脚廯或皮肤破口,则更容易恶化和出现继发感染。破损的创口长时间浸没在雨水中,容易导致下肢肿胀、溃烂。常见疾病包括浸渍性皮炎、皮肤外伤感染等,严重的引起急性出血性结膜炎、丹毒、气性坏疽、破伤风等。急性出血性结膜炎俗称“红眼病”,该病传染性强,传播快,如接触病人用过的东西,往往在12-24小时内发病。发病时患者自觉刺激症状重,眼部有明显异物感、刺痛、畏光、流泪、灼热感、水样分泌物,睑红肿,睑、穹窿及球结膜高度充血水肿,结膜下出现点、片、弥漫性出血,多自上方开始,睑结膜滤泡明显增生,耳前淋巴结肿大,病初角膜上皮有一过性、细小点状的上皮型角膜炎。部分患者有发热不适及全身肌痛。丹毒一种累及真皮浅层淋巴管的感染,主要致病菌为A组β溶血性链球菌。轻度擦伤或搔抓、慢性小腿溃疡等均可能导致此病。一般发病急剧,常有畏寒、发热等全身症状,与普通感冒症状相似。一般大雨过后,渍水很脏,有许多病菌,市民趟水后细菌容易从皮肤毛孔趁虚而入,钻到淋巴管里,从而引发丹毒和淋巴管炎等。如脚上有破口,更容易出现这种情况。破伤风破伤风杆菌经由皮肤或粘膜伤口侵入人体,在缺氧环境下生长繁殖,产生毒素而引起阵发性肌肉痉挛的一种特异性感染。初期可有头晕、乏力、烦躁、出汗、反射亢进、咬肌酸痛、张口不便等前驱症状,随之出现肌肉持续收缩的典型表现,表现为咀嚼不便、牙关紧闭、苦笑面容、颈项强直、角弓反张等。在痉挛、抽搐状况下,病人神志仍保持清醒,发病期间病人一般无明显发热。破伤风最常见的并发症是呼吸系统病变。喉头痉挛、持续的呼吸机与膈肌痉挛可导致窒息,呼吸道分泌物淤积、误吸可导致肺炎、肺不张等。4.呼吸道传染病暴雨发生时,人眼、耳、口鼻接触污水中致病微生物机会增加,皮肤黏膜等防护能力下降,此外淋雨后免疫力降低,易发生各种病原体导致的肺炎。暴雨期间,地势低洼地带及受损严重的山区,灾民被迫转移,居住在临时搭建的帐篷里,人口密集,居住拥挤,容易导致呼吸道疾病的发生、传播。2暴雨过后如何防控感染性疾病治理环境卫生,做好饮用水源保护,搞好饮水卫生。及时清理倒塌房屋,在清理垃圾、粪便等之前,要先进行清洁和消毒,严禁接触各种污染水体。做好自我防护。要加强自我防护,尽量不赤足接触雨水,尽量穿雨靴、戴防护手套,以避免感染。接触雨水的肢体要尽快清洗,做好手卫生!同时要避免过度疲劳,要有足够的睡眠,以筑起体内的免疫屏障。注意食品卫生。不吃腐败变质的食品、不吃淹死的家禽家畜,不吃霉烂变质的粮食,不使用污水洗瓜果、碗筷,不喝生水,生熟食品要分开,食物要煮熟煮透。除注意饮食外,最好每餐吃醋和蒜,既增加胃内酸度,又增强胃肠道防御能力。积极做好卫生宣教工作,普及防病抗病知识。当地防疫工作者要深入群众进行健康教育活动,普及防病知识,实行集体预防和个人预防相结合,主动预防与被动免疫相结合,提高群众防病意识,自觉主动采取防范措施,提高自我保健和防护能力。防疫部门要做好暴雨后的消毒、杀虫、灭鼠工作,提供药品、器械和技术指导。加强疫情监测和医学观察。坚持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把疫情控制在萌芽之中。注意各种传染病的发生及流行趋势、疫情动态,及时报告,严格隔离制度。END持续暴雨极易造成感染性疾病的流行,一些多年不发生或很少发生的疫病,一些在正常年份不会发生的疾病,由于暴雨的缘故,亦有可能发生。目前虽然没有发生的疫情,防病防疫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减少感染性疾病的发生需要普通民众及防疫工作者共同努力,也提醒普通群众在出现发热、腹泻、医院感染科、皮肤科、消化科等相关科室就诊。白癜风初期怎么治疗云南白癜风权威医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
http://www.ggmzc.com/zcmbwh/9784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