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调养德行可以治病
我把这几年来对凤仪思想在临床试验的一点感悟跟大家汇报一下,从另一个侧面理解为什么通过调养德行、恢复仁义礼智信,可以达到治病愈病的结果。这其中的科学道理和内涵在哪里?
现在,医院检查,各项指标正常,做影像学检查、CT、核磁也没发现长有肿瘤和赘生物,但存在头晕、恶心、呕吐、失眠,甚至脱发等问题。也就是说,用现代医学眼光看,从指标学上看没有问题,但从个人主观感受来讲问题非常严重。
精神的正常状态是什么呢?有七个指标:第一是智力正常;第二是善于协调和控制情绪;第三是具有较强的意志品质;第四是人际关系和谐。这四点反映到凤仪思想里,智力正常的代表是“智”;善于协调和控制情绪的代表是“仁”,一个有仁爱之心的人,很善于控制和协调自己的情绪,不让自己发火、发怒;具有较强精神意志品质的代表是“信”;人际关系和谐的代表是“义”。在凤仪思想里“仁义礼智信”得到了充分的体现。第五是可以更好地适应和改善现实环境;第六是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健康;第七是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
良好的心理状态就是“仁义礼智信”的状态。所以,“仁义礼智信”跟现代科学和现代医学是共通的。天下大道是一个道,只是表达方式不一样,侧重点不一样,阐述的角度不同。
世卫组织统计:从健康角度来划分,人可为三种,疾病人群(占20%)、健康人群(10%),亚健康状态人群(占70%)。以脾胃病为例,一个人如果经常埋怨人就会脾胃不好,胃出问题的先兆首先是胀气、反酸、恶心,医院检查,各项指标显示没毛病,做HP实验会发现幽门螺旋杆菌是阴性,没有溃疡、没有出血、也没有炎症,做钡餐也没有问题。原因在哪里?就在于他的人际关系不好,天天埋怨人,时间长了,就造成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迷走神经、副交感神经功能紊乱,导致胃肠道蠕动减缓,甚至不蠕动,于是大量的食物停留在胃肠,就会胀气。这种因果关系懂了之后,对应分析病情就很好分析。
王凤仪先生用三个字解释了这种现象,叫“怨伤脾”。恨伤心,恨会导致心慌、心悸、心率失常、睡不着觉等等。其实,心态与身体和精神之间的关系是非常紧密的,我们之所以能够用凤仪思想解决患者的问题,就是王凤仪先生在一百多年前用当时的表述方式把身体和心理之间的关系阐述得非常清楚明白,用之反省,改变自己,身体就会恢复正常,效果明显,这就是为什么凤仪思想我们现在还在学,将来还要学,祖祖辈辈要传下去的原因。王凤仪先生抓住的这个关键点在现代医学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21世纪的主流科学是身心医学。医院都在建身心医学治疗中心,医院也建立了未病防治中心。
那么,这种身心疾病是如何得的,如何痊愈,如何加重,这整套的模式王凤仪先生总结得非常到位,也很全面,而且非常系统,我们从中可以找到很多答案。最重要的是,凤仪先生留下了大量可以借鉴的案例。
健康问题归自己管
世卫组织公布的研究结果显示,影响人类健康的第一条是生活方式,占60%以上。也就是说,符合自然之道生活的人就容易健康。其他的社会因素占10%,医疗服务只占8%。医院只能解决一小部分,真正医院管,而归我们自己管。
自己怎么管?非常简单,通过生活方式的调整、心态的调整,还有社会环境、人际关系的调整,让身体处于符合自然的状态,让内心平静祥和。二者相配合人就容易健康,这两种状态中哪一方面出了问题人就没法健康。
中华传统文化里讲,一个人如果成功了,就具备五种福分,即“五福临门”,第一长寿,第二富贵,第三康宁,第四好德,第五善终。古人总结的非常到位,即福是修来的,修福也就是修德。修德需要落实仁义礼智信,这是道德的根本。
《黄帝内经》认为,养生包括五个方面:
第一是养精神。这是最重要的。《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第一篇讲:“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人要静,这是养精神最重要的。如果总怨人,不孝顺父母,对朋友不义,夫妻不和睦,他能平静吗?平静的基础是德,所以一个人有了德,在家能孝顺父母,孝顺公婆,对老公对妻子好,能够更好地教育下一代,他的心态自然而然就能平静。心平静了,病自动就好,甚至不用吃药,这里并不是让大家不吃药也不看病,而是告诉大家,比吃药看病更重要的是调养好自己的精神。
第二是调饮食。第三是练形体。一个人只调养精神和饮食是不行的,还得运动。运动能让人气血流通,之后汗出,把病气排出来。用刘有生老师的话讲叫“放阴气”。中医认为,排病有三种方式,第一是汗;第二是吐,通过吐将五脏里的脏东西排出来;第三是下,通过大便小便把身体的毒气放出来。
身体有了寒气风湿怎么办?古人用汗法,就像刘有生老师书里讲的,一个患者手脚凉,对待别人总是冷冰冰的,说明他的心脉没有打开,气血不通。通过讲病,心脉打开之后,阳气恢复了,见谁都乐呵呵的,气血一开毒气就呆不住了,寒气往外走,走的方式就是出汗。很多人通过讲病感觉身体越来越热,这是因为阳气恢复了。还有人通过讲病,心态调整之后,会感到一股寒气通过腰往下走,过腿、膝、踝,通过脚心往外冒,冒完身体就舒服了。原先腿特别疼、特别沉,关节疼痛,一到阴天下雨就难受的状况就会消失。通过这些案例,大家就容易理解,其实就是恢复了人体的阳气。一个人阴沉不高兴,也不跟人交流,遇上谁都冷冰冰的,这种人按照四季讲是处于冬天。通过学习凤仪思想,心脉打开,就像冬天的雪融化了,河水也就流动了。
治病的道理从中医眼光来看就两个字——“气”和“血”。生气,气就淤住了,手脚就凉,气血就不通。气堵在胸口,上半部不通,血上来下不去,就会头晕眼花。现代医学解释为副交感神经张力降低,交感神经张力增强,血管张力降低,弹性变脆变硬。当精神状态好了,副交感神经张力自然而然就增强,交感神经变弱,全身气血通,头上的血液就下来了,手脚就温暖了,唾液就会增多,小腹会有充实的感觉,脚底有劲,走起路来非常轻盈,这就恢复到中医学所说的气沉丹田、生清降浊的状态。所以,学了凤仪思想之后再看中医的书,再看现代医学的书,就特别容易理解人为什么容易生病,为什么能够通过这种方式好病,其实这在现代科学都是有验证的。
第四是慎房事。男性房事太频伤精,女性房事太频伤月经。
第五是适寒温。现在是春天,这个时候需要“春捂秋冻”。
以上这些都是养生的重要内容,轻重缓急不同,现代人最重要是养精神。
志闲而少欲 心安而不惧
《黄帝内经》养生观里还有和谐社会的内容:“志闲而少欲”,就是心胸空旷,没有欲望,相处后会感觉这个人特别闲淡,没什么事。这种状态就是《黄帝内经》里讲的好状态;第二是“心安而不惧”,就是和这个人在一起有安全感。每个人从小到大心态不一样,年轻的时候不怕事儿,60岁之后心里经不了事儿,这叫气血不足。因为随着年龄的增大气血衰弱,心态就变了。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孔子所说的“血气已衰,戒之在得”,意思是说体衰了之后容易贪,什么都想抓取,老了之后必然得病,因为心脉打不开,气血永远不够,心胸越狭窄越喜欢存东西。所以,凤仪先生对老人之道解释得非常到位,老人“性如灰”,灰就是什么都不要了,什么都不要你就什么都不怕,什么都要你就什么都怕,什么都不怕之后心就安定,这就叫做“心安而不惧”;再往下是“形劳而不怨”,是说一个人一天到晚奔波,却不疲倦,气色好,说话有底气,这就是王凤仪先生所讲的,性化了之后就不累。现在大多数人都是心累,还有一部分人是真的体力累。
经常熬夜的人一定心烦,因为肾气不足。你没说两句话,他就打断你,这就是烦的表现,因为他的心里不安定,没有耐心。肾水是怎么消耗的?是熬夜消耗的。所以我总结出一个规律,叫做“造病方法”。现代人的病是自己造的,造病有方法如果掌握好了,快的一年就造出来了,慢的五年十年,每个人用功程度不一样。
自己造病有“秘诀”
第一个造病方法,是想尽一切办法让自己心情不好。
抓住怨恨恼怒烦,在一切场合做到这五个字,病保证造得快。以前讲课,我都让大家不要怨恨恼怒烦,后来发现这样讲大家听不进去,所以只好正话反说,这样大家印象深刻。
喜欢埋怨人的多埋怨,喜欢恨的就多恨,同时还得夹杂烦怒。比如遇到某人背后说你坏话,你一定追究到底,具体时间、地点、原话怎么讲的,一定要掏出本和笔记下来,然后一字不拉地复述。
要想造病,还得看他人的缺点,所有人的不是全都记在小本上,小本不离身,得空一定要复习,一定要保持自己在一切状态下保持心情不好。每天晚上睡前把小本掏出来念一遍,放在枕边;早上起床前,把小本掏出来再念一遍,念一遍不行念三遍七遍。一定要记住三个原则:不间断、不夹杂、不怀疑,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才能造病成功。
有人说,得肝硬化肝癌挺好,怎么造?怒,抑郁,抗上,不服人,性格倔,这就造出肝病来了。这些密码在王凤仪先生的《化性谈》里都有,想造什么病书上写的清清楚楚,阳性性格直接撕掉别看了,专看阴性性格,照着去落实,肯定能造病出来。
第二个造病方法是一定要吃肉喝酒。
如果想让小孩尽快造出病来,女孩让她早点来月经,早点发育,一定要给她多吃猪肉鸡肉,一定要买养殖场一个月就成的肉食鸡。
还要多喝酒。你想尽早中风,就要喝高度数白酒,想得痛风,以后别喝水,喝啤酒就行,一边喝啤酒一边吃海鲜,天天吃,早餐也加上,估计一年半的时间就能造成痛风。你还得配合心态,痛风是怨恨恼怒烦,脚肿骨头疼,经络还不通,走路一瘸一拐的,肾也得出问题,所以喝啤酒吃海鲜的时间一定要选择在吃宵夜的时候,千万别睡觉。
第三个秘诀就是一定要熬夜。
造病不熬夜不行,最好在两点之后睡觉,一定要错过子时,子时不睡觉怎么补都补不回来。
第四点就是一定不能运动。
游泳、走路、打球,尤其是太极拳千万别练,只要是中国传统的武术,练一小时等于睡四个小时,要练也得练剧烈运动。凡是让你精神内养、让你静下来的运动,如太极,爬山、散步、走路等这些运动千万不能练,因为这些运动练了之后心态就调整好了,负能量就保持不住了。凡是让你练完之后出一身透汗,感觉身体特别轻松,把很多毒素排出去的运动,也千万别练。最好是一天到晚坐着,出门上车,千万别走路;回家坐电梯,不要爬楼梯;进办公室一坐一上午。凡是感动人的、孝顺父母的、尊敬师长的、和睦家庭的,一概不看,影响你造病。多看色情暴力、社会负能量、阴暗面,这样才容易把病造出来。
心清净,精神好,阳气固,不得病
《黄帝内经》里讲:“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人一旦没有了欲望,而且安定了,同时经常劳动,气就顺了,气顺了身体就健康。身体一健康,心态就好;心态好,事业就好,家庭就和睦,就幸福了。这个是自己选的。其实,《黄帝内经》的养生观和王凤仪的思想是合一的。
《黄帝内经》里很多原文都提到养精神,其中《生气通天论》里讲“苍天之气,清净则志意治,顺之则阳气固”。意思是说,一个人心里清净后,精神自动就调整好了,气自动就顺了,阳气就坚固,这样就不得病,得了病也容易好。现代社会很难让人清净,电影、报纸、鐧芥枒椋?鍖椾含鐧界櫆椋庡尰闄㈠摢瀹舵渶濂?
转载请注明地址:
http://www.ggmzc.com/zcmbjc/9832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