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青少年白癜风 http://nb.ifeng.com/a/20180410/6493214_0.shtml
每逢乱世总是英雄辈出,而相关的文学作品也会对其中的英雄人物进行浓墨重彩的修饰,《三国演义》如此,《隋唐演义》亦是如此,在《隋唐演义》一书中,一直有着“四猛四绝十三杰”的说法。
但其中许多英雄好汉都是杜撰出来的,例如大名鼎鼎的隋朝第一战力宇文成都,以及罗成等人,其实就连书中所评为大隋第一好汉的李元霸,其身上都充满了疑点。
初唐时期各色豪杰涌上历史舞台,在李家手中最为出彩的便是李元霸、尉迟恭、秦琼等人,而最具闪光点的,就是李世民的这个弟弟李元霸。
根据小说描述,李元霸是唐国公李渊的第四个儿子,长相着实难以启齿,完全和李建成、李世民几个哥哥大相径庭。
不仅尖嘴猴腮,面黄肌瘦,甚至还看起来病怏怏的,可他却力大无穷,演义里更是能手撕宇文成都,可见其武力高超。
可惜的是,李元霸的原型名为李玄霸,确实是李渊的第三个儿子,只是天妒英才十六岁便夭折了,没能像几个哥哥在历史长河中施展拳脚。
那么既然最厉害的李元霸以及排行第二的宇文成都都是虚构的,隋唐第一猛将又该花落谁家?
大家应该对《西游记》中,魏征梦斩泾河龙王记忆犹新,当时唐太宗李世民答应老龙王拖住魏征,只要熬过了时间就能救老龙王一命,谁知君臣二人对弈之时,魏征悄悄睡了一觉,于梦中斩了龙王。
龙王鬼魂怨气太深,认为李世民没有履行承诺,便夜夜于李世民殿前喊冤,李世民有帝星护佑,龙王的鬼魂自然无法近身,只是这夜夜噩梦实在受不了,便让秦琼和尉迟恭全副武装站在门口。
两位将军是百万军中拼杀出来的人,正气浩荡、杀意凛然,老龙王不敢再上前。
可是两人终归是肉体凡胎,经不住夜夜站岗护卫,李世民便令画师将二人画成画像贴在门上,后来流入民间,便成了两位门神。
要知道,最初的门神是神荼和郁垒两位上古传说中的人物,能够顶替这两位前辈,秦琼和尉迟恭肯定非同一般。
故而在李世民登基之后,流传出这么一副对联:“双锏打出唐世界,单鞭撑住李乾坤”。说的便是此二人。
先说尉迟恭,他于年出生于山西朔城,年少以打铁为生,练就一身好筋骨,当他跟随起义大军后,他这一身横练的筋骨终于有了发挥的地方。
按照《旧唐书·尉迟敬德传》中描述:“敬德善避槊”,“每单骑入贼阵,又能夺取贼槊,还以刺之。”
什么意思呢?就是这个尉迟恭一遇到打仗就像吃了兴奋剂,仗着自己反应快每每一人一马冲入敌阵。
“槊”就是长矛,敌人的长矛密密麻麻攒在一起,都能被尉迟恭合理地躲过去,甚至他还空手夺白刃,把敌军的长矛抢过来,在用敌人的长矛刺死敌人。
冷兵器时代士兵数量越多、装备越精良,战斗力就越强,更何况隋唐时期甲胄的技术更加完善,想重现东汉三国时期的关张赵马黄那种七出七进的场面,几乎是不敢想象的,然而尉迟恭却毫无畏惧,不愧于猛将的称号。
这也从侧面证实了李世民对尉迟恭的重视程度,在玄武门之变时,尉迟恭便紧跟李世民,并射杀了李元吉,甚至当他全副武装站在李渊面前时,李渊也不得不答应将帝位转交于李世民手中。
秦琼相比尉迟恭,在史书中的记载就显得中规中矩了一点。
根据《旧唐书·秦琼传》记载,秦琼跟随李世民出征时,两军对阵时常会有喊话环节,于是经常有敌军将领在阵前往来驰骋、耀武扬威,惹得李世民心中甚是不快。
只要出现这种情况,让李世民面子挂不住或是看了心烦,他都会令秦琼上前对战。
命令一下,就算是对方跑进自己的军队之中,秦琼也必然冲阵杀进去,直到把人砍了才罢休。
同样是冲阵,秦琼显然没有尉迟恭那般狂热冲动,不过乱军丛中取上将首级,也能证明其武勇,甚至李世民对秦琼的喜爱有一些“病态”。
根据《新唐书》记载,秦琼屡立功后,李世民十分欢喜道:
“卿远来投我,且又立功,使朕肉可啖,亦当割肉饲卿,况子女玉帛乎?”
秦琼立了功,李世民赏赐许多财物美女,秦琼刚想客气,李世民居然拉起他的手说:“你投靠我立了大功,就算你想吃朕的肉朕也会割给你,更何况这些财物呢?”由此可见李世民对于秦琼的喜爱之深。
于是很多年来,民间都将这两人并列,并对两人的武力十分感兴趣,不过根据凌烟阁功臣的排名,尉迟恭的官职要高于秦琼,就让民间有了很多种不同的声音。
直到年秦琼儿子的墓被发现,这才从另一个角度向世人们展现唐初第一猛将的风采。
年,洛阳一处唐代墓室被盗墓贼“光顾”,相关部门进行抢救性挖掘,发现墓主人名为秦怀道。
根据《秦琼家族墓志铭》记载,秦琼有三个儿子,秦怀道便是其中一个,只是此人四处为官,直至客死他乡,没有祖上那般风光,自然史书记载也不是很充分。
就连他于洛阳的墓室,都是去世34年后,他的儿子秦景倩从外地迁葬回来的。
这么看来倒也没什么稀奇的,反正抢救比较及时,很多文物都保全了下来,直到考古人员发现了秦怀道的墓志铭,才让人大吃一惊。
上面有一行字:
“祖叔宝,隋龙骧将军,从高祖神尧帝擒尉迟敬德,拜上柱国”。
这句话信息量很大,记载中秦琼确实先于尉迟恭投靠李世民,且当李世民派人与尉迟恭作战时,被尉迟恭狠狠击退,甚至俘虏了大批武将。
李世民又惊又喜,就像当年曹操看到了长坂坡的赵子龙,一心想把尉迟恭招揽到麾下。
在《说唐》中写道,李世民和程咬金趁着夜色偷偷探查敌情,被尉迟恭发现,一路追杀两人到了美良川,还好秦琼赶来即时救下了李世民两人。
秦琼与尉迟恭在美良川交手没几回合,尉迟恭就感觉不是对手,策马飞奔逃离了战场。
由于秦琼只打出两锏、尉迟恭也仅还了三鞭,在民间就有了“三鞭换两锏”的说法。
可历史上美良川大战比小说要宏大的多,但令人奇怪的是,正史似乎也对这场对决惜墨如金,根本没有详细的记录。
只是这个“擒”字用得的确令人瞠目结舌,无论是“七擒孟获”还是“擒吕布、灭袁绍”,这个字表现出的压迫力可想而知,如果秦琼没有足够的实力碾压尉迟恭,那么完全不可能出现这么一个字。
要知道两军阵前交手,能斩敌将下马就很不容易,拼的不仅是武艺和耐力,还有胯下战马的能力;而在两军冲杀中搴旗斩将更非易事,兵马混乱中能找到主将太考验眼力,就算找到了也不好追得上,当年马超追得曹操割须弃袍也还是让曹操跑了。
那要是能把敌军将领活捉,就更是难上加难。
能坐到这个位置的将领,不论是领兵还是对战都有自己的长处,不然早就成为“一将功成万骨枯”中的一具白骨,能把这种从尸山血海里爬出的战将生擒,又不提前使用计谋,那武力得高出几个水平?
可以说这种取胜的方法自己人看着血脉喷张,敌人看着胆魄心寒,主将都被生擒了,谁还敢继续打?只是万事万物都不是绝对的,昨日的对手也能成为今日的战友,很多事情就不能伤了自己人的面子。
因此,既然历史上承认是秦琼击败了尉迟恭,最终令其成为李世民的左膀右臂,那么两人的战斗一定是属实的。
至于尉迟恭究竟是败走还是被秦琼生擒,其实已经不重要了,大家身为同僚低头不见抬头见,争这个就显得太没有情商。
不过既然要推断出谁才是初唐第一猛将,那我们还是得找些线索推敲一下秦怀道墓志铭的真实性,我们不妨先看看两人年龄在做推断。
秦琼出生于公元年,比尉迟恭大了有14岁,先不说经验上要比尉迟恭丰富,单说秦琼于贞观十二年病故,去世的早,尉迟恭到了贞观十九年都还随军出征高句丽这点看,就算当年尉迟恭真的被秦琼生擒了,估计史官、文人也不敢这么写。
毕竟尉迟老将军还在继续发光发热,哪个不长眼的敢这么得罪人?这也就间接证实了,《新唐书》、《旧唐书》以及后来的《资治通鉴》,都为美良川之战省略了极大的篇幅。
如今我们已无法推断秦琼的后人为先人写下这段墓志铭的目的为何,是不甘心祖上的功绩被埋没,还是对自己的境遇感到心酸,这其中苦楚无人知晓。
不过值得肯定的是,秦琼对于大唐的奉献足以令其长存于史书之中,供后人瞻仰。
转载请注明地址:
http://www.ggmzc.com/zcmbhl/9922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