汗、吐、下、和、温、清、消、补,是中医治疗的八种基本方法。由于病因、病程发展阶段、病变部位等的不同,在具体运用上又有所补充。在这些基本方法下,再细分为许多具体的治法。今天先讲汗法和下法。汗法,就是通常说的解表法,是运用解表发汗的药物组合成方,使病人发汗或微微发汗来解散表邪。因此,汗法的适应证主要为具有表证的以下各种疾病:(一)各种感染性疾病的早期,如感冒、流行性感冒;(二)疮疡、痈肿;(三)风湿痹痛;(四)水肿,尤其是颜面部浮肿明显的,如急性肾小球性肾炎等。由于表证有“表寒”、“表热”之分,汗法又分辛温解表和辛凉解表二种:(一)辛温解表:主要由药性辛温的解表药如麻黄、桂枝、紫苏、生姜、葱白、羌活、防风等组成方剂,多具有抗菌、兴奋刺激人体功能的作用。主要用于:1.感染性疾病早期,恶寒重、发热轻、不渴,苔白、脉浮紧等表寒证。又根据虚、实的不同,分别用药。出现多汗的表虚证用桂枝汤;出现无汗的表实证,用麻黄汤。2.风湿痹痛,如果关节没有发热的,也可以用辛温解表法,如羌活胜湿汤(羌活、独活、藁本、防风、炙甘草、川芎、蔓荆子)。3.面部浮肿,如急性肾小球性肾炎初期,具有恶寒、发热的,也是用辛温解表治疗,如用越婢汤(麻黄、石膏、生姜、甘草、大枣)。运用辛温解表药,要根据地理环境和气候的不同而有所区别。如寒冷地区,多用麻黄汤;温暖地区,多用葱豉汤;冬季多用麻黄,夏季多用香薷。(二)辛凉解表:主要由味辛性凉的解表药如薄荷、桑叶、菊花、柴胡、葛根等组成方剂,多具有抗菌、退热作用。用于感染性疾病早期,人体受外邪侵犯后,出现发热、微恶寒;口渴、苔薄白或微黄、脉浮数等表热证,方如桑菊饮,银翘散等。汗法治疗作用的主要原理可能包括下列几个方面:(一)促进汗腺分泌功能及血管舒张反应,以利于祛除病邪,其中可能包括排泄毒素、中和毒素、抑制细菌,以及加强身体吞噬细菌的防御功能等方面。(二)通过发汗和周围血管扩张,以发散体温,而起退热作用。(三)改善全身和局部的循环功能,促进代谢废物的排泄和局部炎症的吸收。(四)通过发汗与全身循环的加强,增加肾小球滤过率等作用,以排除体内潴留的水分。应用解表法要注意这几点:(一)只适用于表证;如病情发展,已经属于半表半里证或者是里证,身体各系统器官出现严重衰竭,则不属于解表法的应用范围。(二)下列情况不适宜用解表法:1.剧烈呕吐或腹泻后。2.疮疡已溃破,或容易患疮疡的病人。3.平日容易出汗,或有出血倾向的病人。但如上述情况确兼有表证,必须解表时,应该与益气、滋阴、养血等方法配合使用。至于心力衰竭或极度虚弱的患者,更不能解表法。4.夏季天气较炎热,容易出汗,对辛温解表药,也要慎重应用。下法下法是运用攻下、润下、峻下逐水、驱虫等药物组合成方,用以通导大便,排除胃肠积滞和寄生虫,消除体内异常的水液潴留的一种方法。又分寒下、温下、润下、逐水、驱虫等五种。(一)寒下:本法以性味苦寒或咸寒的泻下药,如大黄、芒硝等为主,配合行气药(其中包括健胃、驱气等作用),如枳实、厚朴等组成方剂。临床上多应用于:1.感染性疾病的中期或极期,有大便燥结、舌苔黄,表现热在气分的证候。2.痢疾初期,腹痛或腹胀,有里急后重。痢疾用泻下的方法治疗,是”通因通用”的方法。3.食物或药物中毒。4.结膜炎、脑充血、肺出血、鼻出血等病症,用泻下法以缓解上部充血,这是“上病下取”的方法。根据泻下作用的强弱,又分为峻下、轻下和缓下。调胃承气汤(大黄、芒硝、甘草,)属缓下,属于轻泻剂;小承气汤(大黄、厚朴、枳实)属于轻下,泻下作用及抗菌作用比调胃承气汤强;大承气汤(大黄、厚朴、枳实,芒硝)属于峻下,泻下作用及抗菌作用更强。可根据病情及身体情况,考虑选用。寒下法治疗作用的原理可能是:1.排除肠内异常代谢产物、细菌及毒素,以及其他毒物等。2.通过刺激胃肠道蠕动,诱导身体其他部位的血液流向腹部,以减轻或消除脑部、肺部、眼结膜的充血和炎症。3.某些寒下剂还有抗菌作用、比如大黄、黄连。寒下法只适用于表证已解,病情已进一步发展成为里证,表现胃肠道功能障碍,大便秘结的病人。如果表证未解,而病情已传入里,出现大便秘结的,则须用表里同治的方法。如表证未解,又没有出现大便秘结等里证证候的,则不宜使用。寒下法是一种攻邪的方法,应用时,达到治疗效果后就要停药,不宜过量。如果病人身体虚弱,而病情较重,又表现大便秘结等胃肠功能障碍,须用下法来治疗的正虚邪实的病人,则须补气药和泻下药同用,如黄龙汤(大黄、芒硝、枳实、厚朴、甘草、当归、党参)。由于高热消耗体内津液,以致身体水分不足,大便秘结的,则应泻下药和养阴清热药并用,如增液承气汤(玄参、麦冬、生地黄、大黄、芒硝)、承气养营汤(知母、当归、白芍、生地黄、大黄、枳实、厚朴)。对消化道出血的病人,不宜使用;孕妇及月经期间则须慎用。(三)温下:以味辛性温的药(如制附子、干姜等)为主,适当配合泻下药(如大黄等)组成方剂,具有加强血液循环功能,促进胃肠蠕动和消化功能,以及泻下的作用。临床上多应用于脾肾阳虚,冷积阻于肠胃的证候。表现手足冰冷、消化系统功能减弱、胃肠蠕动减慢、出现腹胀、腹痛、大便秘结等症状,如用大黄附子汤(大黄、附子、细辛)。在温阳攻下的同时,如加入甘温益气的药物,则更能发挥温下的作用,如温脾汤(大黄、制附子、干姜、党参、甘草)。(三)润下:以润肠药(如火麻仁、柏子仁、郁李仁等)和泻下药组成方剂,具有润滑肠道和粪便而促进泻下的作用。温润而不攻下,性能较为缓和。多用于病后、产后、年老体弱所致的大便秘结,或习惯性便秘,痔疮病人的大便秘结等,如麻子仁丸(麻子仁、杏仁、枳实、大黄、厚朴、白芍)。年老、身体虚弱,有阳虚表现,胃肠功能减弱的,则须用温肾润肠行气的药,如济川煎(当归、牛膝、肉苁蓉、泽泻、升麻、枳壳)。(四)逐水:以峻下逐水的药物如牵牛子、芫花、甘遂、大戟等组成方药,通过比较剧烈的泻下作用,由肠道排出体内的大量水分以治疗水肿。多用于有胸积水、腹水而体质较好的病人。如身体较弱的,则须釆用先补后攻,或攻补兼施的方法。孝和
随心赞赏
转载请注明地址:
http://www.ggmzc.com/zcmbhl/9882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