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哪家治白癜风的医院比较好 http://disease.39.net/yldt/bjzkbdfyy/
佛法所有的法门,都是止观法门,念佛是止观,持咒是止观,持戒、诵经也是止观;乃至于修善,把我们的心止在善法上面,这也是一个止观法门。动相止下来以后,还要看看我们的心止在什么地方?如果又住在静,执着这个静的境界,心还是住在两边,还是不究竟。所以“止动无动”,我们修了止观以后,不要执着止观这个法门,如同《佛说四十二章经》所讲:“念无念念。”念了以后,不执着能念所念,要归于菩提自性。
一个是静、一个是动。《楞严经》上讲“动静二尘”,我们在修行的过程当中,应该要了解,动、静都是两边;执着动、静,这念心就落入两边,没办法契入本心本性。心住在动,就属于众生境界;所以就要修止,运用止观法门除去动相,把动相止下来,称之为“止动”,这是一个方便。
“所以”,就一般人来讲,做什么事情都想要找一个来由、找一个所以,要打破砂锅问到底,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现在的哲学、科学,都想要研究第一因,但研究的时候,这个心始终是在思维,没有完、没有了,哪里能够找到第一因?把物质拿来分析,分析到最后,就是一个能、一个量,所以科学家认为,能、量就是物质的第一因,物质研究到达最高的层次,就是能量的境界。
就佛法来讲,我们打坐,达到定境了,一坐下来,身上就会发热,产生一个“能”的境界;乃至于身上会发光,产生一个“量”的境界。有些人打坐,产生这些境界,就误以为自己打坐有了功夫、能量现前,这些都是错误的观念。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因为能量也是从真如当中产生出来,不离地水火风四大、色受想行识五蕴。这念心达到寂然不动,身上自然就有能、就有量。
我们打坐的目的,并不是追求能量。因为能量是属于物质的层次,物质没有了,能量也没有了,与这一念心性还是不相应,所以我们还要继续突破,要契悟这念心。心性无形无相,过去、现在、未来,统统都在这念心当中,这才是最究竟的。所以,这念心不动,不要去追求,不要去分别,也不要去思维,无论是内、外;能、所,当下统统放下,统统都要销归自性。
这念心没办法用言词来比方、比喻,因为无论用什么来比喻都不是。佛法告诉我们,语言文字有如标月之指,以手指月,不可执指为月。我们这念心是这样玄妙莫测,其实说出来的都不是;有所言说,只是一种方便,为了让大众知道这念心。所谓“言语道断,心行处灭”,说任何一个譬喻出来,都落入心缘相、落入文字相、落入分别思维的境界,与这念心都不相应。
如果对这个道理不了解,拼命在文字上去琢磨,讲出来的仍只是“文字禅”,自己还是得不到好处,甚至起了烦恼,对佛法心生怀疑,认为佛法说来说去,都是一种理论,没办法实证。只是一直在文字上分别,而没有去契入,证不到这个究竟的境界,就会心生退悔。
这念心“不可方比”,没有一个方便、方所可以比喻出来,必须要去契悟,如禅宗祖师所说:“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虽然如此,为了使每个人了解、契悟这念心,还是要在不可能当中,建立一个方便法门。《佛说四十二章经》云:“念无念念,行无行行,言无言言,修无修修。”我们修行,如果没办法当下契悟无念,还是要透过有念法门,还是要思维;念了以后,归于无念;思维了以后,要归于无思这念心之体,这样就归于原点。(本文来自僧璨大师信心铭)
转载请注明地址:
http://www.ggmzc.com/zcmbzz/9918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