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篇
发热需要退烧吗?
作者:孟璐,李婉,黄毅,黄阎妹,凌伟,赵海潞
文章来源:医学争鸣NegativeISSN-,CN61-/R
发热是重要生命体“证”,是“症”不是“病”。临床研究提示如下情况不需要退烧治疗:①伤寒发热;②儿童生长发育过程中出现的“变蒸”现象;③女性月经、排卵、妊娠期一过性低烧;④接种疫苗一过性发热;⑤监护室里重症、危症患者的最高体温与住院期间的存活率密切相关,不管是否合并感染,高烧39.0℃~39.4℃患者存活率最高,最高体温只有36.5℃~36.9℃的不发热患者死亡率最高;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感染患者临床结局亦复如是。
因此,不可以体温高低作为临床病情是否严重、危重的必要诊断条件。盲目降温,将“症”治成“病”、甚至导致“危症”“死亡”。所以,当“请热解毒”,而非“清热解毒”,避免滥用中西药、抗生素、激素、甚至输液以降温。
临床工作、日常生活中,发热,尤其是一过性低烧(37.3℃~38.0℃)和中度发热(38.1℃~39.0℃)都十分常见。发热犹如饥饿和疼痛,是“症”而不是“病”[1]。
死尸不发热,发热是重要生命体“证”(evidence/sign)而不是“征”(attack/syndrome),更不是“病”。五谷、草木、蔬菜、瓜果,只有在温暖、甚至炎热的气候下,才发芽生长、开花结果。
譬如春天气温回升、夏日炎热、秋伏暑等,并非气候反常。反而春天不温暖、夏日不热、伏暑刮寒风,属于节气紊乱,灾害流行。多数情况下发热是友非敌[2],切忌征伐。那么,常见的发热到底需要不需要退烧治疗呢?
1
伤寒发热不需要退热治疗
《黄帝内经·素问·热病篇》在“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两句之下,特别强调“热虽盛不死”的准则,警示“伤寒发热,不可用凉药退烧”的治疗原则。
近代大医刘民叔先生重申[3]:治伤寒者,无论其发热到如何高度,但察其兼有恶风、恶寒、头痛、身痛、脉浮、苔薄诸证,便不可用凉药撤热,更不可用冰罨(冷敷法)退热。
所以然者,以其热为表热,即所谓“热虽盛不死”之热也。不然而以凉药撤热,或以冰罨退热,是不啻若自撤退其抵抗力,而与以病邪遏伏或内陷之机会?故凡伤寒发热之属于表证者,务必用辛温升散,如生姜、葱白、桂枝、麻黄之属,俾收助热出汗之效,未有不一服而愈者。若其人卫阳衰馁,脉气微弱,尤非重用附子不足以胜克敌之任。
2
儿童变蒸不需要退热治疗
除伤寒外,儿童发育过程中的一些情况也无需退热治疗。小儿成长过程中常有时“变”时“蒸”,“变”则变其情智,发其聪明;“蒸”则蒸其血脉,长其百骸。“变蒸”可以导致体温升高,出现低烧、少数甚至高烧的情况。
面对这一现象父母家长往往误以为是“病理性发烧”,盲目打针输液以退热,使用抗生素、甚至激素以降温,干扰儿童正常发育进程,导致机体免疫与代谢失常。小儿“变蒸”即使偶尔出现高烧,耳朵、尾骨不热,精神状态也不会受太大影响,当“变蒸”引起高热时,可能伴有食欲减退,上唇内侧出现粟粒大小的白色泡珠,或伴随以腿疼为常见表现的“生长疼”。
生活中当儿童发热症状出现时,父母家长迫于降温的急切心情使临床上滥用输液、抗生素、激素等时有发生,这不仅干扰阻断了儿童的正常发育进程,致使体格与情智发育迟缓,同时也为日后消化不良(如腹泻、消瘦、肥胖)、自身免疫性疾病(如肠易激综合征、哮喘、肾炎)、骨质疏松,甚至癌症(白血病、淋巴瘤)等留下了隐患。
尽管有证据表明[4],发烧可以起到保护作用,但父母在面对儿童发烧时还是会产生过度担心、恐慌,部分医务人员也不分青红皂白,动不动就开出退热药、打针输液,结果化友为敌,意外频频。
不必要的使用退烧药并非没有风险,但在临床中仍有医生滥用退热药。有相关研究表明[5],在儿童单纯性热性惊厥的良性情况下,退烧药并不能进一步阻止惊厥。尽管在警觉性和活动性方面稍有一些改善,但家长们无法发现儿童服用退烧药在舒适性、情绪、食欲或液体摄入等方面的任何优势。
这些研究对病毒感染儿童的相关性分析是有限,因为发烧引发的疼痛不适是一种伴随症状,使用退烧药来缓解疼痛显然是不恰当的[6]。
毒药攻邪,五谷为养。《养生三要》中重申[7]:药乃攻邪物,非养生物也。多服久服,鲜有不致伤生者。儿童变蒸发热,是“症”非“病”,倘若乱投汤剂而不知忌,甚至旦暮转院更医,结果将“症”治成“病”,甚至误治成“危症”。
时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disease,COVID-19)备受
转载请注明地址:
http://www.ggmzc.com/zcmbzl/9882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