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发烧应该这样护理,90%的妈妈都错啦
夏季温度攀升,空调,棒冰,外部许多诱因都会导致宝宝发热,那么,宝贝发热时,父母该怎么办呢?正确的处理流程是什么呢?哪些情况可暂在家长观察?哪医院就诊?
一、认识发热的原因
首先,要认识发热是人体的一种保护性反应,是人类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对抗病原微生物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发热的主要病因为:
1、非疾病因素:
婴儿体温容易受外界环境影响:气温过高、穿衣太多、喝水过少、水份丢失(出汗、腹泻、呕吐等情况下体液丢失)、房间空气不流通、剧烈运动前后,其它如预防注射也可能引起发热。
宝宝发热
2、疾病因素:
感染性发热:各种病原体感染均可引起发热,其中以病毒和细菌感染最常见,如呼吸道、胃肠道、泌尿道感染等。除发热外,可伴有各系统的症状。如呼吸道感染时,可有流涕、咽痛、咳嗽;胃肠炎表现为呕吐、腹泻、腹痛;泌尿道感染时年长儿可能出现尿频、尿急、尿痛、腰痛等现象。而小婴儿各系统的伴随症状不典型,可能只有厌食、吐奶、腹泻、吵闹等现象,所以年龄越小的宝宝发热要比年龄大的更宝宝重视,越要及早去看医生。
非感染性发热:儿童相对少见,如风湿免疫性疾病、血液系统疾病、恶性肿瘤等,此类发热一般时间相对较长,需要通过医生的检查及一些试验室检查方能诊断,所以,如宝宝发热超过3-4天,医院检查。
二、掌握发热正确处理流程
对于宝宝发烧的状况,虽说家长不用过度担心,但也别因此掉以轻心,因为这是机体通过发热这一形式在告诉你,宝宝身体出了状况。所以,宝宝发热时,父母既不要焦虑不安,但也要注意以下几点,针对发热可按照以下处理的流程来观察处理。
1、观察宝宝状况
宝宝如果只是38度左右的体温,精神状况还是很好,玩耍、饮食无明显改变,则不用急着马上带宝宝就医,可以在家先行照顾,38.5摄氏度以下暂不需给宝宝吃退烧药,多饮水,适当减少衣物及包裹,观察宝宝的体温、精神、饮食、大小便,依宝宝所出现的症状初步判断发热的原因,若仍不清楚,则到医院就诊。若宝宝向家长们抱怨自己很不舒服,或是体温高于38.5度时,再考虑给宝宝吃退热药,但吃完退热药后,不论是否有效,一定要再就医治疗,否则一般38度左右的发烧,建议不用采取退烧措施,让宝宝自然痊愈。
2、退热药物的使用
当宝宝体温大于38.5摄氏度,或虽低于38.5摄氏度,但宝宝很不舒服时,可以给宝宝吃退热药,目前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儿科临床常用的退热药对乙酰氨基酚(如泰诺林)、布洛芬,但若是家长自行到药店购买成药时,就必须问清楚剂量再用,如果还是无法处理时,再带宝宝就医治疗。物理降温可作为辅助退热方法,建议可使用温水浴。
3、何时该送急诊?
虽说一般宝宝发烧时,家长不必大惊小怪,但是如果宝宝发烧时伴随以下几种情况时,要及时就诊:
1)发热过程中伴有寒战、惊跳、抖动,甚至惊厥。
2)发热伴面色苍白;
3)呕吐腹泻。
4)拒饮、拒食;
5)既往有热性惊厥病史。在处理体温后就要赶快送宝宝就医检查与治疗!
四大误区
4、需要纠正的几个退热误区
1)使用冰枕
一般人都认为冰枕有助于退烧,然而,单纯使用冰枕,并无法让定温点降下来,当宝宝发烧时,身体正在产热,以对抗病毒,外界温度却试图把他压制下来,反倒会让宝宝更不舒服,尤其是患有心血管疾病或是代谢性疾病的宝宝,发烧时使用冰枕,严重时可能还会导致休克,家长不可轻忽。
2)用酒精涂抹身体
古代流传下来以酒精涂抹身体退热的方法,到底行不行?酒精的确能帮助降温,但是酒精有挥发作用,涂在体表会让体温骤降,人体为了平衡温度,反而会产出更多热量,让温度不断上升;因此,当宝宝正在发烧时,千万不要以酒精涂抹宝宝的身体,否则宝宝可能会愈烧愈厉害喔!
3)拿以前的退烧药给宝宝吃
宝宝发热时,家长们常会拿以前的退热药给宝宝吃,其实药品都是有期限的,在使用前一定要先询问过医生或药店人员,先了解是否适合宝宝吃,就算是没问题的药,也必须问清楚药的制造日期,一般来说,超过三个月以上的药,很可能已过期,就不要再给宝宝吃了。
4)不断更换医生
家长们为求宝宝快点退热,常会出现不断换医生的情形,因为觉得医生所开立的药没有效,而不断换医生。这样的作法完全不正确,如果所吃的药是马上见效的,表示这个医生一定有问题,药剂可能下很重,宝宝抗药性会随之增强,反倒危害宝宝健康。
总之,一定程度的发热对人体是有利的,是否服用退热药物及急诊就诊取决于患儿年龄,体温及一般情况,宝宝发热时父母既不需要焦虑不安,但同时又要重视,根据上述情况及时就诊。
可爱可亲陪着宝宝一起健康成长。
(本文内容来源于中国妇幼健康由小编整理呈现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
PS:1、即日起在后台对话框回复点击蓝字即可获得妈妈其实你可以更美哦!
2、即日起在后台对话框回复点击蓝字链接即可获得由可爱可亲滴滴派发的百元打车劵!!全国通用哦。
可爱可亲
长按白癜风医疗的饮食禁忌白癜风患者的饮食要求
转载请注明地址:
http://www.ggmzc.com/zcmbyy/9784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