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卓开发求职招聘微信群 http://www.suqitech.com/news/show-209062.html
近日
我院儿科门诊接诊了
一位因发热前来就诊的孩子
■“大夫,我孩子到底得了啥病?”
■“怎么输液这么多天还不好?”
■“我家孩子只要发热就抽搐,他已经抽搐过6-7次了。”
家长言语中满是焦虑,对发热充满恐惧。
据了解,孩子25个月,已发热一周,医院输液治疗后不见好转。不发热时,爬上爬下,尽情玩耍;发热时精神萎靡,烦躁不安,至我院进一步治疗。
孩子看上去精神挺好,来院时暂不发热。门诊医生仔细查体,发现孩子躯体皮肤见陈旧性皮疹,无明显上呼吸道感染引起的卡他样症状,无咳嗽,无呕吐、腹泻,无小便异常,收住入院进一步检查。
入院查体发现患儿“小鸡鸡”处存在一直径约0.5×0.3大小的结痂。相关检查结果除了血中CRP升高(22mg/dl)之外,血肝功能心酶谱,风湿指标,尿常规粪常规,全胸片均未见异常,血培养结果未出。
儿科医生讨论病情,考虑4个方面:
1.反复上呼吸道感染;2.感染性疾病:败血症,特殊的病原体感染(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伤寒);3.风湿免疫性疾病:儿童still病、红斑狼疮、皮肌炎等;4.虫咬性皮炎,从林斑疹伤寒(恙虫病)。暂时给予调整抗生素为拉氧头孢处理,继续观察其发热情况,再进行下一步治疗。
2天后,患儿发热并没有好转,仍然反复高热39-40℃,在儿科汪雪梅主任主持下,再次讨论病情,顾明副主任医师提出以下几点:1.秋季,该患儿为农村儿童,2.发热病程达10天,反复高热,而且有寒战表现,查体躯干处见陈旧性皮疹,小鸡鸡处有焦痂,要考虑丛林性斑疹伤寒(恙虫病),但是该患儿没有明显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不明显。汪主任同意该诊断结果,且更加详细询问了发热前病史,秋收季节,孩子经常由奶奶带着去田边收割稻子,具有被虫咬的基础,“小鸡鸡”结痂证实了被咬,上述症状体征也符合该病表现,建议行腹部B超探查肝脾。患儿淋巴结无明显肿大,可能是幼儿症状和成人有所区别。对症处理2天后,患儿热退。
在此提醒
农村的孩子父母
秋虫啾啾
尽量少带孩子去田间
也提醒儿科医生
秋收农忙时,孩子发热皮疹
别忘记找一下焦痂
别放过恙虫病
什么是恙虫病?
恙虫病又称丛林斑疹伤寒,是由恙虫病东方体引起的一种急性自然疫源性传染病。鼠类是主要的传染源。临床上多以叮咬部位焦痂或溃疡形成、发热、皮疹、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以及周围血液白细胞减少等为特征。
从事野外劳动、较多接触丛林杂草的青壮年因暴露机会多而发病率较高。最近恰逢秋收季节,故感染人群相对增多。
恙虫病的症状
焦痂与溃疡焦痂与溃疡为本病之特征,对临床诊断最具意义,可见于70%以上的患者。焦痂呈圆形或椭圆形,大小不等,直径可为2-15mm,多为4-10mm。其边缘突起,如堤围状,周围有红晕,痂皮脱落即成溃疡,其基底部为淡红色肉芽创面,起初常有血清样渗出液,而后逐渐减少,形成一个光洁的凹陷面,偶有继发性化脓现象。多数患者仅有1个焦痂或溃疡,偶见2-3个。焦痂可见于身体任何部位,但由于恙螨幼虫喜好叮咬人体湿润、气味较浓以及被压迫部位,故焦痂多见于腋窝、外生殖器、腹股沟、会阴、肛周和腰背等处。患者发病时通常已有焦痂,因此查体时应细致。
淋巴结肿大焦痂附近的局部淋巴结常明显肿大,可借此寻找焦痂,大者如核桃,小者如蚕豆,可移动,常伴有疼痛和压痛,不化脓,多见于腹股沟、腋下、耳后等处,消退较慢。
皮疹皮疹多出现于病程的第4-6天,少数病例可于发病时即出现。皮疹常为暗红色充血性斑丘疹,少数呈出血性,不痒,大小不一,直径为2-5mm,压之不褪色,多散在分布于躯干和四肢,面部少见,手掌和脚底部更少。皮疹持续3-7天后消退,不脱屑,可遗留少许色素沉着。
肝脾肿大肝大占10%-30%,脾大占30%-50%,质软,表面光滑,可有轻微触痛。
恙虫病的治疗
患者宜卧床休息,进食易于消化的食物,注意口腔卫生,定时翻身。重症患者应加强观察,及时发现各种并发症和合并症,采取适当的治疗措施。药物上多西环素有特效,氯霉素、四环素和红霉素对本病有良好疗效。但大家千万不可自行买药服用哦,一定要看过医生后,遵医嘱服用药物。
恙虫病的预防
主要是灭鼠。应采取综合措施,用各种捕鼠器与药物相结合。患者不必隔离,接触者不检疫。关键是避免恙螨幼虫叮咬。不要在草地上坐卧,在野外工作生活时,必须扎紧衣袖口和裤脚口,并可涂上防虫剂。此外,应改善环境卫生,除杂草,消除恙螨滋生地,或在丛林草地喷洒杀虫剂杀灭恙螨。
供稿
潘秀云戴春燕
编辑
徐露露
责任编辑
江亚芳
感谢
转载请注明地址:
http://www.ggmzc.com/zcmbyf/9905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