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部分宝宝短小精干的人生经历,和大部分宝妈的眼里心里,“发热”和“生病”这两个词基本可以画等号。
作为一名儿科医生,接到来自各方的求助信息,95%以上的以“宝宝发热了怎么办”开头。
而严严冬日,新年伊始,病毒们群魔乱舞,我家那只也接连承受了2次发热的考验。
所以,借着这上头劲儿,跟大家聊聊“发热”这个育儿科普圈里经久不衰的话题。
一、什么是发热?
发热是症状,不是疾病本身。
发热某种意义上,是机体与外界病原作战时产生的“硝烟”,有助机体抵御外敌。当然,这“硝烟”会让人感到不舒服。
教科书上的定义,口腔温度>37.2℃,就可称为发热。一般来说,腋温比口温低0.2-0.4℃,肛温比口温高0.3-0.5℃。
二、怎样测体温?
测体温还用教?别急,都是干货。同样,测体温是手段,目的是观察疾病的发展趋势。常见测量工具包括:红外线体温枪,电子体温计,水银温度计,还有,最容易忽略的,我们自己的手感。红外线、电子体温计方便快捷,且不存在水银外漏造成中毒的隐患,但相对而言,水银温度计的准确度更高。另外,所有的测量工具都可能存在误差,所以,在对宝宝动态观察中,精神状态、伴随症状,和我们的手感温度,也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红外线体温枪(上),电子体温计(中),水银温度计(下)
对于不同年龄的孩子,推荐你这样测体温:
新生儿(0-1月):红外线体温枪(额、耳)。每天测2-3次,新生儿期疾病往往症状隐匿,但进展极快,每日常规测体温有助于早期发现早期干预,避免严重后果。配合度低的婴幼儿(1月-2岁):红外线体温枪、电子体温计。在手感温度异常,或宝宝表现异常(精神状态异常,有呼吸道、消化道等伴随症状)时开始测,明确有发热时,1-2小时测一次,宝宝熟睡时,以不打扰TA休息为宜。配合度高的婴幼儿及儿童(2岁):仍可用红外线体温枪、电子体温计快速获取,但测量结果波动大或与手感温度不一致时可用水银温度计校准。测量时机同上条。(上述各期年龄划分供参考,根据宝宝的体质、表现平顺衔接即可)
从体温数据,怎样判断疾病趋势:
抓住热峰(最高体温)、发热间隔时间(吃退烧药的时间间隔)这两个关键点。经常碰到一些心急如焚的宝妈,因为宝宝发烧,医院还烧,发来数百字的长
转载请注明地址:
http://www.ggmzc.com/zcmbyf/9905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