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汉纪三十二》大司空王梁屡违诏命,帝怒,遣尚书宗广持节即军中斩梁;广槛车送京师。既至,赦之,以为中郎将,北守箕关。大司空王梁多次违背刘秀的命令。刘秀大怒,派遣尚书宗广持符节到军营中就地处死王梁。宗广逮捕王梁,用囚车把他送到首都洛阳。囚车到后,刘秀赦免了王梁,任命他为中郎将,到北方镇守箕关。
一、故事的前因后果分析
公元26年(建武二年),檀乡农民军也开始闹革命。光武帝刘秀派大司马吴汉率大司空王梁等九位将军围剿攻击檀乡贼寇,并明确“军事一律归属大司马”。
兵马到了战斗区域,大司空王梁突然神经短路,不听指挥擅自发动攻击。
刘秀知道后立即命令王梁原地等待、停止行动。没想到王梁居然把老大的命令当耳边风,依旧我行我素,继续进军。
刘秀顿时火了,派遣尚书宗广持符节往军中斩王梁。
宗广也是多年的“王八”,狡猾得很。
面对这种出力不讨好的差事,他聪明地用囚车将王梁载回京师交给刘秀处置。
果然,到京师之后,头脑冷静下来的刘秀感念旧情赦免了王梁,。一个多月之后,刘秀又任命王梁为中郎将,派他北守箕关。
二、宗广的技术分析
1.老大下命令,执行是第一要务。
尽管宗广对刘秀下达的命令持有保留态度,但是作为下属,当老大下达命令时坚决执行。这里有两个原因:
一是对权力的服从。刘秀是东汉帝国的最高领导者,他的意见不仅代表自己,也代表组织。贯彻执行老大的命令,既是对权力最基本的服从,也是组织运转最基本的要求。
二是对领导的服从。在一个组织中,上下级最大的区别在于领导拥有更多的资源,掌握更多的信息,对全局有更清晰的了解。刘秀要杀王梁,可能是因为王梁不听从指挥,也可能是刘秀有更多的考虑。
2.执行错误命令时,要学会聪明自保。
宗广很清楚,刘秀要求杀王梁的命令是头脑发热、没有经过大脑思考的情况下下达的。
要知道,王梁可是刘秀底下“河北帮”的实力人物,在军中也有较高的威望。
且不说在王梁的军营,宗广杀不杀得了王梁。
即便是真杀了王梁,万一刘秀后悔了怎么办,万一“河北派”一帮人报复他怎么办?
总之,这个锅不能背,要背也得老大自己来背!
当宗广用囚车把王梁载回京师交给刘秀处置时,既给了王梁及“河北帮”充分的援救和应对的时间,也给了刘秀冷静头脑、自我纠错的时间,同时还给了自己一个缓冲和自保的空间。
果不其然,刘秀念及旧情没有杀王梁,还委以重任、北守箕关。
宗广这次“打折扣”的执行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效果。
三、启示
在职场中,我们也会执行领导下达的各种各样命令。
通常我们都要求执行命令做到“不折不扣”“令行禁止”,用以保证权力的快速下达和组织的顺畅运转。
但是,有时候我们也会遇到领导在非理性状态下作出的错误命令,
这个时候,作为执行者的我们一定要保持头脑清醒。
一个错误的典型就是:去和领导探讨、分析甚至争辩命令的对与错。
领导脾气好,倒是可以相互商量;
领导脾气差,这可是在挑战领导的权威啊!
结合《资治通鉴》中宗广的做法,比较合理的操作应当是:
第一步,执行为先,展现自己对领导和权力的态度。
第二步,以时间换空间,等领导冷静下来后,再次请示汇报具体执行方案。
第三步,再次确认命令和方案后,才是不折不扣的执行。
转载请注明地址:
http://www.ggmzc.com/zcmbwh/9918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