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岁的李先生在家中突然出现畏寒、高热的症状,同时伴有乏力及食欲减退。
在做了核酸检测、结果显示为阴性后李先生认为自己就是普通的感冒,随意吃了点感冒药。
然而这一烧就是3天,最高时体温达40.5℃。在诊所打针也没能彻底退烧,天天40℃的体温吓着了家人,赶紧将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就诊。
入院检查时发现,李先生高烧不退,精神萎靡,肺部重度感染,呼吸急促,还伴有肝脏、心脏等多脏器功能不全,病情危重。
责任医师、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五病室副主任医师官岚高度怀疑这是一例不典型病原体引起的重症肺炎,然而病原体并不明确。
不明原因的感染性发热,对于寻找致病病原体往往是个艰难的过程。
病室副主任范杜带领团队讨论后,为李先生制定了诊疗方案:在予以高流量氧疗辅助通气、抗感染等紧急救治的同时,使用床旁纤支镜取肺泡灌洗液标本,利用宏基因组测序技术(mNGS)为李先生做病原微生物宏基因检测。
检测结果显示,李先生患的不是普通的肺炎,而是罕见的鹦鹉热衣原体感染!
范杜介绍:
“鹦鹉热”又称鸟热,是鹦鹉热衣原体所引起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这些衣原体主要在多种鸟类之间传播和感染,偶然由带菌动物传染给人。
最初发现本病多见于玩赏鹦鹉者,故命名为鹦鹉热。这种病比较罕见,临床发病率不高,目前已发现鸽子、金丝雀、相思鸟、红雀甚至鸡、鸭等鸟类和家禽都可以传播。
经过进一步抽丝剥茧般地询问,终于找到导致李先生患上鹦鹉热的真正的元凶——家禽。
原来,李先生在菜市场从事鸡鸭宰杀的工作,日日都与活禽近距离接触,却并没有戴口罩及手套的习惯。宰杀完家禽后就在水龙头下冲下手,十分随意。
“活计做了这么多年都平平安安,谁还能想到这也能惹上重病呢!”李先生无奈地说。
随着病因的明确,治疗也不再是难题。在接受了针对鹦鹉热衣原体的有效治疗后,李先生很快好转,转危为安。
出院前他向医护人员保证,今后在接触家禽过程中会戴口罩和手套、规范洗手,做好防护措施。
范杜介绍:
鹦鹉热的常见症状为高热、畏寒、头痛、肌痛、咳嗽,疾病潜伏期一般为1~2周,长者可达45天。
少数患者会发生肝脏、心脏和神经系统并发症,导致肝功能异常,引起黄疸、心肌炎,甚至出现嗜睡、谵妄、木僵、抽搐等精神症状,严重者还会出现多脏器功能衰竭,危及生命。
因此,在接触家禽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卫生,做好戴口罩、规范洗手等防护措施,防止吸入干燥的家禽粪尘土,改善禽类养殖和加工场所人员的防护条件;
在月经期、感冒、疲劳等免疫功能下降时期要避免接触鸟类和家禽;
出现高热、畏寒、头痛、肌痛、咳嗽等鹦鹉热类似的临床症状,医院就诊。
范杜介绍:
近年来,随着呼吸道感染疾病谱的变化,疑难危重症感染病例逐渐增多,支气管镜、宏基因检测(mNGS)等精准的检测技术能迅速发现病因、定位致病病原体,从而迅速开展针对性治疗、改善病情,对于避免病情恶化、提高救治率有着非常积极的重要意义。
专家简介
范杜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五病室副主任副主任医师
本科毕业于南华大学临床医学系,年医院内科专业硕士学位。医院呼吸内科专科进修。湖南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变态反应专业委员会委员,湖南省哮喘联盟、湖南省肺癌早诊联盟委员。
主攻肺部感染性疾病及呼吸介入治疗。
坐诊时间:每周五上午
科室简介
学科概况
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是湖南省市州级临床重点专科、长沙市医学重点专科、长沙市医学会呼吸内科专业委员会主委挂靠科室、长沙市呼吸内科医疗质量控制中心,是国家药物临床试验专业基地学科、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培训专业基地培养学科、湖南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培养基地学科,长沙市呼吸内科名医工作室、长沙市示范性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曾获得湖南省优质服务先进病房、湖南省优质护理服务考核先进病房、长沙市芙蓉标兵岗、长沙市工人先锋号、长沙市青年文明号、长沙市卫生系统学雷锋先进集体等荣誉。
人才队伍
现有医护人员68人,其中主任医师4人,副主任医师8人,副主任护师3人,博士、硕士学位18人。有2人在国家级学术专业委员会任职,9人任省级学会担任副主任委员、委员。
专业技术
开放病床88张,设有专科病房2个,呼吸重症监护病房1个,普通门诊1个,专家门诊1个,专科门诊5个(哮喘、慢阻肺、肺部肿瘤、呼吸睡眠及戒烟门诊),以及呼吸门诊治疗室、呼吸内镜室、睡眠实验室、肺功能室、呼吸实验室和慢病教育室。在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支气管哮喘、肺部肿瘤等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开展支气管镜检查及介入治疗。多药耐药细菌联合定量药敏试验技术及根据监测PK/PD指导抗菌药物使用技术、无创通气和睡眠监测等技术具有较强的专业特色。
学术科研
拥有慢性气道疾病及肺间质疾病学组、胸部肿瘤和介入学组、呼吸重症和呼吸治疗学组、呼吸综合学组等四个亚专科学组。成立了“医院飞利浦伟康学院”和“医院-飞利浦伟康无创通气培训基地”。依托长沙市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研究所和湖南省感染性疾病合理用药临床医疗技术示范基地,开发的多药耐药细菌联合定量药敏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近年来,作为主要技术骨干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承担省市、科研课题10余项,发表论文余篇,获省、市医学科技奖和科技进步奖8项,完成药物临床试验20余项。
供稿: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六病室官岚刘金华
审核:医务科宣传科
整理:宣传科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
http://www.ggmzc.com/zcmbwh/9904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