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按:发热待查,这个是呼吸科最常见的棘手问题,病因可谓五花八门,并且能够收住院的,多数不是呼吸系统的问题。来看看这个是怎么回事儿吧。
PS:对于我们每一个临床工作者来说,病例分析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单纯从书本和paper里面得到的理论知识,在实际工作中是远远不够的。因为临床上我们会时刻面临太多的不典型疾病,症状不典型,体征不典型,还有每一个具体病例诊疗后的经验和教训。这些都是临床经验的结晶,对我们每个人而言都是最宝贵的财富。还是希望大家如果遇到典型病例,欢迎整理后投稿到咱们的这个平台,大家互相学习提高,同时也借助咱们这个平台帮助宣传贵科。请按照平台所提供病例的格式,发送到huxingang
.
很多情况下,医生遇到类似的提问都会无所适从,对于某些很严重的疾病,说重了怕引起患者的心理负担,说轻了唯恐患者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还有的家属直接隐瞒病情不告诉患者。
发热是比较复杂的疾病,虽然在门诊常常接诊胃肠炎、呼吸道感染的病例,但罕见病因所致发热的病例屡见不鲜,自以为经过一个疗程患者体温会恢复如常,不成想某个夜黑风高的晚上突发39.0℃高热会让临床医生猝不及防,随时要进入“破案”模式,因此让我们常有如履薄冰之感。假如你恨一个人,就让他去干急诊吧,那里有无尽的苦辣,但也有甘甜。
对于每个患者,从问病史、体格检查到辅助检查,事无巨细,但每个环节都与找到诊断线索密切相关。当对患者进行查体时,我注意到右下肺呼吸音粗糙,可及湿啰音。由于患者处于高热状态,心率快,未闻及明显病理性杂音。腹部柔软,无压痛及反跳痛,莫菲征阴性,双肾叩痛阴性,麦氏点无压痛。颈项无强直,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
结合患者发病特点及查体情况,高度考虑存在呼吸道感染,并建议完善血常规及胸部影像学检查。1h后胸部影像学提示右下肺炎症,血象明显升高,因此考虑“社区获得性肺炎”,收入急诊观察室进一步治疗。在抗感染的同时,患者体温仍然居高不下,体温一直在39.0℃以上,不得不采用冰袋物理降温等措施。体温波动、病情反复的过程中,不仅让患者及家属的心情焦虑,临床医生的内心再起波澜。
急诊科医生从事的是针尖上的医学,跳的是针尖上的舞蹈。
在反复发热的背后还隐藏着其他疾病?用一元论能解释反复发热吗?单纯社区获得性肺炎的诊断在发热面前似乎变得不堪一击。这一天在进行查房的时候,此刻患者体温正常,心率相对慢,戴国兴副主任医师、张海霞主治医师反复对患者进行听诊,发现主动脉瓣区可及杂音,莫非存在主动脉瓣关闭不全?联想到患者合并发热,需要高度警惕感染性心内膜炎!于是便立即展开寻找证据的行动。心超提示主动脉瓣左冠瓣赘生物形成或伴穿孔可能,主动脉瓣环钙化,升主动脉增宽。真的是应验了那句古话“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患者发热的背后不仅有肺部感染的因素,更有“感染性心内膜炎”在作崇。发热的谜底揭晓,真的是“千呼万唤始出来”。心外科医师建议请抗感染后予以手术治疗。
体会:
1.该病例值得回味的地方比较多,不禁让人感慨,发热的病因千变万化,并不单纯是呼吸道感染、肠道感染,还有感染性心内膜炎。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细菌的地方就有感染!该病例之所以能很快确诊,并不是依赖于高端的辅助检查,靠的还是我们的临床基本功,靠的还是内科医生的好伙伴-听诊器,以及开阔的临床思路。对于反复发热的患者,往往需要反复问病史、查体,通过该病例的诊疗可见一斑。
2.感染性心内膜炎主要累及正常心瓣瓣。病原菌来自皮肤、肌肉、骨骼或肺等部位的活动性感染灶,循环中细菌量大,细菌毒力强,具有高度侵袭性和黏附于内膜的能力,而主动脉瓣最常受累。血培养是诊断菌血症和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最重要方法,需在采血后方能进行抗生素治疗为宜。如果超声心动图发现赘生物、瓣周并发症等支持心内膜炎的证据,可有助于确诊。
3.在诊疗过程中,对于每个接诊患者,思路开阔一点,永远多想一些,也许就能找到诊断线索的曙光,从而“毕其功于一役”!做为临床医生,有时候难免产生感慨:“给我一双慧眼吧,让我把发热看的真真切切,明明白白!”
来源:医学界杂志
作者:医院刘光辉
编辑:忽新刚
转载自北京专门治疗白癜风的医院白癫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
http://www.ggmzc.com/zcmbwh/9787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