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儿科常见病,我是这样治疗的
作者:朱锦善
自古有宁治十妇人,莫治一小儿的说法,儿科素称哑科。《小儿药证直诀》中提到治疗小儿病有五难:以小儿脉微难见,骨气未成,形声未正,悲啼喜笑,变态不常,多未能言、言亦未足取信,小儿自身脏腑柔弱、易虚易实、易寒易热,变化迅速等生理病理特点而难以诊断治疗。
我自年考入中医学院以来,至今已53年,一直从事中医儿科医疗、教学、科研工作,现将一些儿科常见病的论治心德分享给大家,敬请指正。
小儿外感———寒热并用、表里双解
小儿外感,发热居多,治疗此类病症,王伯岳先生的学术见解与医疗经验是辛温辛凉同用、风寒风热两解或表里双解之法。
小儿肌肤薄,脏腑嫩,易于感触也易于传变。古有小儿无伤寒之说,但我认为,并不是小儿无伤寒之证,而是小儿感邪(可寒热并感)之后易于化热入里,变化迅速,而无《伤寒论》之六经传变之明显时日特征,而是一旦受邪就多寒热互见、表里同病。因此必须适时抓住病机,予以疏解。
以表证为主的宜辛温辛凉并用,偏于表寒用荆防葱豉汤(荆芥、防风、羌活、苏叶、白芷、葱白、淡豆豉、薄荷、竹叶、黄芩、芦根、甘草),偏于表热用银翘散加减(银花、连翘.淡豆玻、牛蒡子、竹叶、防风、大青叶、黄芩、薄荷、荆芥、芦根、甘草),寒热俱重郁表者用荆防与银翘合方加减。一般来说辛温解表者,轻用荆防,稍重加羌苏,更重加麻桂;辛凉解表者,轻用桑菊,重则银翘,更重蒲公英、大青叶、鱼腥草之类。薄荷、竹叶、牛蒡子、蝉蜕、芦根皆疏邪之品,宜加之。若是夏月感触暑湿,可用加减二香散(香薷、藿香、银花、连翘、黄芩、竹叶、滑石、甘草)。流感重症,以及化脓性扁桃腺炎、手足口病以及其它感染性疾病,传染病等,寒郁热重的,可用银菊解毒汤(银花、连翘、板蓝根,薄荷、菊花、荆芥、羌活、黄芩、生石膏、甘草),夹湿加苍术、滑石、藿香。
这里要注意:往往寒郁愈重则里热愈炽,解表清里之药均当重用,不可重清里而轻解表。重用辛温才能外散表寒,达到表解汗出。实际上,西药解热药退热效果好,属强烈辛温解表,往往药后大汗出而热降,但降而复升,是因为表解里未和,里热内炽,宜表里双解。张锡纯阿斯匹林石膏汤即是此意,我们往往笑话此方,实际上临床好用,张锡纯是真正的临床家。若是风热郁表,也使表气怫郁,辛温用所不宜,而当通络透邪外出,如蝉蜕、僵蚕之类;利尿达邪如芦根、木通、滑石之类;通便逐邪如大黄、芒硝、枳实之类;若夹食滞宜消导;夹痰阻宜涤痰等等,都属于表里双解之法。
小儿咳嗽———宣畅通降肺气为治咳之要
小儿咳嗽极为常见,临证复杂。“《内经》云:五脏六腑皆令人咳。然而,万般咳嗽总不离乎肺。”咳嗽为肺之本病,无论何种原因导致的咳嗽,最后都是使肺的宣降功能失常。因此,治疗之本就要使肺的宣降功能恢复正常。肺为华盖,宣畅通降是治咳之要。
如何达到肺气的宣降通畅?钱乙提出:风则散之,盛则下之,虚则补之。所谓“风则散之”,是指外邪侵袭,风为百病之长,应祛邪外出,不使肺气受伤,也即朱丹溪“开腠理”之法,宣肺解表达邪。“盛则下之”,是指肺气壅实,宜通降,有祛痰下痰,泻肺通便之法,皆属盛则下之。但临床上大家都知化痰,如何“化”?却深究不多,朱丹溪提出“行痰”,含义深刻,盛则下之,包涵行痰在内。“虚则补之”,较好理解,但应注意肺脾同治、肺肾同治,注意收敛肺气。
小儿咳嗽,辨证十分重要,一定要认识咳嗽这个症状的各种表现,只有细致观察体会,才能正确辨证。比如咳嗽的强度、频率、新久,咳时的紧闷、松活,是单声咳还是连声呛咳,声偏于上还是偏于下,痰应与不应,痰声漉漉还是痰粘而少,另外还要结合咳嗽相兼的他症,等等。虽然咳嗽为肺脏本病,但鼻咽喉以及大肠皮毛都属肺,还有肺与其它脏腑的联系,要分清病邪侧重所在的位置与病机重点,传变趋势,辨证准确治疗得法才能药到病除。
还有一点,切不可见咳止咳。有些时候,一见咳嗽剧烈或久咳不止,就可能用上一大堆的止咳药物,诸如紫菀、款冬花、百部、枇杷叶等等,结果效果不佳,不但效果不佳,还有可能使病情迁延,因为这些止咳药物会使壅滞的肺气加重,适得其反。”
小儿泄泻——宜适时止泻
“与见咳不能止咳不同,小儿泄泻则宜适时止泻。”这是我的另一临床见解。小儿泄泻特别是婴幼儿,不能及时止泻,危害较重。我的经验是在辨证论治基础上适加止泻之品,急性泄泻加诃子、石榴皮、乌梅之类,慢性泄泻还可加赤石脂、禹余粮之类,能较快控制病情,促使病情向愈。
为什么要适时止泻,尽快止泻?我认为:小儿初离母腹就靠乳汁喂养,小儿生长发育全靠脾胃运化,而肠胃薄弱,脾常不足,最易为乳食所伤导致疾病。若不及时控制,就可能导致娇嫩的脾胃大受伤害。比如现代医学所谓的乳糖不耐受就是典型例子。若久泻不愈,导致疳症还会影响生长发育。
我认为,诃子、石榴皮、乌梅等物,虽然收敛止泻,却不致留邪,这是因为这些药物也能杀菌祛邪,已有现代药理证实,更何况是在中医辨证论治已经针对了病因病机的用药,如湿热已用清热利湿,如寒湿已用温寒化湿,如食滞已用消食导滞,如脾虚已用健脾益气,如下陷已用升提举陷,因此大可不必有“恋邪”“留邪”之虑。而且适加止泻药物,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大家不妨试一试。
小儿久泻——须知三方三昧
小儿久泻有三方,不可不知。三方即参苓白术散、七味白术散、益黄散,三方亦即三大法。参苓白术散健脾而兼淡渗利湿,用于久泻,脾胃虛弱湿邪未尽者;七味白术散即钱乙白术散,健脾而兼芳化升提,是用于脾虚而气机下陷者;益黄散,辛香醒脾收敛,用于久泻脾虚溃败之证。
一般用法,久泻初期脾虛湿滞,宜健脾渗利,用参苓白术散;若仍不愈,可改用七味白术散健脾升提、芳香醒脾化湿;若仍不愈,再用益黄散固涩收敛、行气醒脾。李东垣《脾胃论》有一个他自病的例案,是说他曾患泄泻,初用利湿之法而小愈,但再用之则不效。于是他思考,古云治泻当利小便,湿邪得分利而小愈,再用不效是因为泻泄本为降病,渗利之药也是降药,这叫降而又降。自身又已年过四十,阴气大半,于是猛悟改用升提而愈。他还特别提出:“风药皆升。”
这里还要请大家
转载请注明地址:
http://www.ggmzc.com/zcmbjc/9921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