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秀贤
佛山市妇幼保健院儿科护士长,主管护师,佛山市护理学会儿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毕业于中山大学护理系,从事临床护理与护理管理工作14年,曾先后在广州市呼吸病研究所、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研修学习。
不做“发热恐惧症”的爸妈
1.人为什么会发热?
道理很简单:为了生存!~~~不能发热的,早就灭亡了~~~
大家知道,细菌病毒的历史比人类要早多了,在早期,感染了细菌病毒后怎么办呢?既没有疫苗又没有药物,人类就得靠自己,发热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一种防御机制。就得先通过发热,限制细菌、病毒的复制或者繁殖,之后通过免疫系统释放各种抗体、免疫因子等消灭这些病原。
敏而好学的爸妈一定会问:“为什么升温能限制病原呢?”因为它们也喜欢人体正常的温度,这也是它们的遗传智慧。(不喜欢生化的童鞋可以跳过:其实是生物酶的活性在高温下活性减低,合成与分解受影响)所以,当体温升高后,它们也会不适应,感觉不舒服就不繁殖了,想想也是这个理啊。
第二,发热会不舒服,告诉你该休息了,休息好了,身体恢复就快哦。
能通过发热、发炎杀死细菌、病毒的人活下来啦,不能的都淘汰了,所以他们的遗传信息都没遗传下来,经过进化,剩下的人类,都有发热的能力。
2.什么是发热?
多少度是发热呢?
体温升高超出1天中正常体温波动的最高点就是发热。如果您平时体温在35-36摄氏度之间波动,如果体温36.1摄氏度了,那就是发热了。~~~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标准,while~~~我们不知道您自己的标准是多少,so,为了方便处理,参考大多数人的温度波动情况,定了个标准是:肛温大于38摄氏度为发热,记住,这是肛温!如果测量腋温,定为37.5摄氏度以上为发热;那诸如耳温、口温,为了方便起见,都以38摄氏度为发热。
为什么这么定呢?因为咱们说的温度都应该是核心温度,这才是对人体最重要的温度。核心温度就是机体核心部分的温度,具体就是心、脑、肺、腹腔脏器的温度。这些重要的器官就是核心器官,缺了他们是不行滴,他们赖以生存的温度就是核心温度。其他地方无所谓啦,比如手,比如腿,比如肚皮,哈哈。
所以,不论在温暖还是寒冷的环境中,核心温度都是不变的,平均在37摄氏度左右,图片一看便知道:
虽然核心体温决定什么是发热,但是不好测量啊,不能在肝脏上插个温度计吧?所以,咱们都是测量表层温度(shelltemperature),例如腋下、口腔、直肠、耳朵、额头,通过这些地方的温度评估核心温度,而肛温和核心温度最接近,所以就以这个超过38摄氏度为发热了,但是这个不是很方便,又发展了腋温、口温、耳温、额温。
研究发现,除了腋温低一点外,其他部位(口温、耳温、额温)和肛温差不多,所以,也以38摄氏度定为发热的温度。
3.什么时候测体温?
当感觉得孩子体温升高,或者孩子状态不如之前的时候,例如不愿吃东西,不愿喝水,不想动,不爱玩,不想睡,哭闹的时候,以上情况提示孩子可能有发热,需要测量体温。总之,感觉孩子不对劲,先测个体温。
4.体温计怎么选择?
很多家长总会问:那种温度计量得最准?其实,任何工具只要使用不当,都有测量不准的可能。就像拿着直尺测量腹围一个道理,选择合适的工具,采用正确的方法。没有最准,只有更准。
首先,尽量不用水银体温计。不是不准,而是因为水银体温计有破裂后导致孩子水银中毒并污染环境的危险,所以目前AAP不推荐使用水银体温计了。并且现在热敏式电子体温计很便宜,买一只也不麻烦。如果手头只有水银的,能不能用呢?小心的给孩子测量就行了,不是什么原则问题。
电子体温计、额温计、耳温枪都可以使用,简单方便,推荐。
目前还不推荐使用奶嘴式或者发热条式的体温计,以后随着科技发展可能会用。
5.怎么测量体温?
进行体温测量前,孩子要安静呆个15-30分钟,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排除因为哭闹、运动、饮食、妈妈抱着传给宝宝热量等造成的测量不准!!!
(1)0-3岁的孩子,可测量肛温。(1个月以下或体重很低的新生儿,不适合量肛温(怕损伤孩子粘膜),可测量腋温或背温。中性粒细胞减少者除外,因为容易弄破引发感染,而该类患者抗细菌感染能力弱。)
◆先用肥皂水或酒精清洗体温计,以冷水冲洗干净(勿用热水);
◆在末端擦上少许凡士林、橄榄油等润滑剂;
◆最好的姿势是让幼儿腹部朝下俯卧,并将小孩放于成人的大腿或床上,用一手扶著幼儿臀部上方的下背部,另一手将体温计伸入距离肛门口深度约(约1.5至2.5公分)处。
◆电子体温计于静置直到发出哔声即可。
(2)4岁以上的孩子,不愿意被测量肛温啦,这个时候孩子会配合了,所以可以测量口腔温度啦,为什么3岁之内不测量口腔温度,因为3岁内的孩子不会配合的。
◆测量前15至30分钟内不宜饮用热水或冷水,以免导致测量误差。
◆先用肥皂水或酒精清洗体温计,然后以冷水冲淨(勿用热水)。
◆打开电子体温计开关,将感应端置于儿童舌头下方(血管丰富,与核心温度更相似)。
◆让孩子合上嘴,含住体温计,静置直到体温计发出哔声。
以上两种,是最精确的方法,如果孩子闹的很厉害,不能进行的话,以下可以作为备选:
(3)耳温与肛温的相关性很高,相比于肛温和口温,其简单方便,必要时可取代肛温,但必须注意3个月以下婴儿的耳温与中心体温的相关性较差(耳屎多,耳道太窄,之前数据提示为3个月之上可以使用耳温,目前AAP推荐为6个月之上了),3个月以上的年龄可以测量耳温。
◆如果孩子刚在外面寒冷空气中回家,那应该等孩子安静15分钟后测量。
◆量的时候将耳温枪感应端置入外耳道,家长可以轻轻向外拉直孩子的耳廓,让耳道平直,耳温枪对准鼓膜。
◆然后按压启动钮即可在几秒内判读数据。
◆当两耳量出来的温度不同时,以较高温度为准。
(4)腋温不论多大年龄都可以测量的。
腋窝擦干净,将体温计的探头放置到孩子的腋窝,把孩子的胳膊靠向胸部,形成一个密闭的窝,电子体温计于静置直到发出哔声即可。
(5)额温计通过红外探测器,测量颞动脉的温度。AAP认为,如果使用正确的话,其测量值还是很准确的,医院也开始使用这种测量方式,目前认为大于3个月的孩子可以使用。测量方式和耳温类似,测量部位是前额两侧,静置直到发出哔声即可。
注意哦,对比孩子前后体温时,用一个地方的温度对比,不要上次测量耳温,下次测量腋温。
6.儿童发热常见原因
及对应症状?
导致发热的原因可分为感染和非感染两种,非感染的包括免疫性疾病、肿瘤、脑外伤等,这些对于儿童而言不常见。最常见的原因是还是感染性疾病。包括病毒、细菌、支原体和其他微生物感染。
(1)病毒性感染:这是最常见的导致发热的病原。比如幼儿急疹,病毒性感冒。特别幼儿急疹表现都是发热很快就起来,一下子可能飙到39摄氏度,发热时孩子不舒服,不发热时孩子和正常一样,玩的很好。并且发热是自限性的,就是自己能好,大约3天左右会逐渐减退。
(2)细菌性感染:特点是孩子发热持续时间长,不用抗生素可能好不了,会逐渐加重。发热时孩子状态不好,不发热时可能也不好,看着就病恹恹的。
(3)支原体感染:类似细菌感染,并且咳嗽可能会比较重。
7.发热有什么坏处吗?
好学的小盆友们一定问:发热不是说消灭病原对人很好吗,为什么还有坏处呢?
因为:
第一、导致发热的疾病比较重啊,发热只是这个病的一个表现而已,还有其他问题呢。
第二、如果孩子有基础疾病,比如心脏病、休克等,这时发热会导致孩子心脏负担重,液体消耗多,会导致孩子病情更重。
第三、发热在40摄氏度以上时,虽然能限制病原复制或者繁殖,但是也会导致免疫系统功能欠佳,这时消灭病原的能力会下降,反而不利于消灭病原。
第四、发热确实不是一件舒服的事。
8.发热会不会烧坏脑子呢?
想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要知道发热怎么产生的。又要开始说理论了····
病原进入人体后,这些病原及其产物属于外致热原,能刺激身体产生内致热原,内致热原可以进入大脑,刺激体温调节中枢,把体温调定点的上调。命令下达后,全身动员起来,燃烧脂肪,肌肉颤抖等反式把体温升高起来~~~~~~
从上面咱们就能知道,发热不会烧坏脑子,为什么?因为发热是大脑内体温调节中枢控制的,自己不会伤害自己的。而大脑不会允许体温超过这么高的,只是大脑未必听你的主观意识,不是你说降下来他就指挥体温调节中枢降温,人家也有自己的套路。
Questiontime又来了~~~那有些家长会说,有孩子发热都超过了40摄氏度啊,还有些孩子发热后,以后就出现了抽筋、脑瘫、甚至变傻了呢?那是因为病原直接侵入脑袋了,比如脑膜炎、颅内出血、脑肿瘤等,直接损伤大脑了。体温调节中枢受损后,也乱了,就会乱调温度了。不仅出现42摄氏度高温,还可能出现34摄氏度的低温呢。
抽筋呢,也有可能是孩子的神经系统不够稳定,有热性惊厥的发生,但是热性惊厥的发生不一定跟体温成正比,有些孩子38度多也会发生惊厥。而且,大多数的热性惊厥不会对大脑产生长期的不良影响。顺便安利一下,如果听众爸妈们感兴趣的话,可以跟主持人姐姐商量一下,让我们儿科神经科专家科普一下热性惊厥的问题。
变傻了也是因为大脑被破坏了,发热只是一个小表现,主要问题是脑组织损伤。
9.医院?
●孩子状态看起来很不好(这个不用说):意识不清,持续昏睡、未发烧时燥动不安、难以安抚、眼神呆滞;抽搐、肢体麻痺、感觉异常。(这一条总结下,就是精神不好啦!!)
●出现心肺功能不全:呼吸暂停、未发烧时呼吸急促、呼吸困难、吸气时胸壁凹陷;心跳速度太慢、心跳不规则;无法正常活动,例如不能爬楼梯、走小段路会很喘;嘴唇、手指、脚趾发黑。(出现这些情况,家长应该也不会耽误的)
●颈部僵硬;持续头痛、喉咙痛、耳朵痛、或者发热时身上起疹子。
●孩子持续呕吐,尿量大幅减少,哭泣时没有眼泪(提示孩子脱水严重,医院治疗)
●咳痰有血丝(提示有肺部疾病);皮肤出现紫斑(提示凝血功能可能异常)。这两个表现提示发热是严重疾病的表现或者诱发其他问题,医院。
●3个月以下婴儿出现发烧,肛温大于38.0摄氏度,不论孩子看起来状态是否良好,因为这些孩子基本不外出,很少接触病原,并且妈妈给的抗体还存在,很少出现发热问题,如果出现了,可能问题比较大。
●3个月到3岁的孩子,肛温大于38.0摄氏度,超过3天,如果没有好转的趋势(就是体温间隔拉长或者热峰下降),去医院治疗。如果体温未超过38.0摄氏度,但是孩子看起来病怏怏的,不好安抚,不喝水啦。
●任何年龄的孩子,只要是肛、口温、额温、耳温,任何一项超过40.0摄氏度,或者腋温超过39.5摄氏度,医院,家里如果有退热药,记得先吃上再出发。
10.需要退热吗?
到底多少度退热?
退热到正常体温不能减少并发症,不能减少病死率,并且发热的程度不完全代表疾病的严重程度,所以,孩子舒服时不要退热。
目前统一的观点是,如果孩子挺舒服的(没有情绪低落),没有基础疾病,目前没有危重表现,就无需急着使用退热药。
在需要退热的时候,要使用退热药退热,不要物理降温。
关于多少度需要退热药,各个指南说法都不同,国内是肛温≥39.0℃(口温38.5℃,腋温38.2℃),而国外有些建议已经定为肛温40摄氏度,那换算下,腋温得到39.2摄氏度了。以上指南的温度要记忆的太多,很容易就混了。总结一个简单的记忆方法,不论测量哪里温度,如果大于38.5或者39摄氏度了,就给孩子使用退热药,如果没有这么高,但是你看着孩子不舒服了,蔫了,也可以使用退热药。
至于是选择38.5摄氏度还是39摄氏度,家长根据自己的接受程度选择,哪个都不错。
对于有热性惊厥的孩子,虽然说提前给退热药不能降低孩子热性惊厥的复发率,但也有文章说热性惊厥更多的出现在高温中,所以在这里,建议给这些宝宝在体温大于38.5摄氏度时使用退热药。
选择38.5摄氏度,首先达到了降温的低限标准,不会过早用药,另外,万一能预防住热性惊厥了呢,反正没坏处不是。
11.退热药用法
(美林和泰诺林)
不要用阿司匹林,不要使用激素退热。可以选择泰诺林或者美林,推荐不分先后。
(1)泰诺林,目前国内液体的有两种剂型,如下图,左面的是混悬液(ml一瓶的,浓度为32mg/ml),右侧是滴剂(15ml一瓶的,mg/ml),注意不要用混哦。
◆小于3个月的孩子不能擅自使用泰诺林,对于有蚕豆病、肝功能损伤的,不要用这个药。
◆每次用量是15mg/kg,单次最大剂量为1g,最大剂量是24小时4g,最短间隔4小时可以重复使用,但24小时内使用不要超过5次。
◆泰诺林在30分钟-1小时起效,降低体温约1-2摄氏度。可维持4-6小时药效。
◆大家要注意下,泰诺林是单纯的退热药,但是泰诺不是,那是复合感冒药,不要用错了。
(2)美林,也是两种液体剂型,左面的是混悬液(ml/瓶,浓度为20mg/ml),右侧的滴剂(15ml/瓶,40mg/ml)。
◆小于6个月的孩子不要擅自使用布洛芬,肾功能损伤的,血友病或其他出血性疾病,消化道出血的,不要使用该药。
◆每次用量是10mg/kg,在家里使用时,单次最大剂量为mg,24小时最大量为1.2g;◆住院情况下单次最大剂量为mg;24小时最大量为2.4g。
◆该药物在用后1小时起效,峰值效果在3-4小时,降低体温约1-2摄氏度。
◆最短间隔6小时重复使用,24小时使用不要超过4次。
12.退热药能合用吗?
不推荐两种药物联合使用,虽然有实验证明合用这两种药物比单用一种对于降温更有效,但是其缓解临床症状上是否更好,就是孩子是否更舒服,现在还不清楚。
另外,还有可能导致孩子肾损伤,所以,就不要合用了。
13.退热药能交替使用吗?
目前不推荐交替使用。不是怕这样会有副作用,而是怕你用混了,导致同一种药物过量。当然,如果你能记住,那就当我这句话没说。
还有些家长会问,如果老是使用一种退热药,是不是积累的副作用大啊,要不要用一天美林,有一天泰诺林呢。这是没有必要的,交替使用退热药,不能降低副作用。
基于以上原因,推荐:在一个退热药能控制发热时,那就没有必要交替使用。除非使用一种药物效果不好,才需要交替使用。就是没到下次使用这个药物的时间,孩子又不舒服了,又需要使用退热药了,那只能换另外一种药物使用。
那多久能换第二种呢?建议2个小时,如果2小时体温没有下降或者有上升,可以换了。不要太早,要给药物起作用的时间。
14.物理降温能不能用?
什么时候物理降温有效?
首先各大指南都不推荐物理降温了,因为用的时机不对,不仅不能退热,还让孩子不舒服,比如会寒战,发抖,所以就不推荐了。原理给大家讲讲:
首先得给大家说说发热分期,发热分为3期,必须要全部走完这3个期:
●体温上升期:发热开始阶段,由于调定点上移,原来正常外界温度变成冷刺激,体温调节中枢发布调温指令,使得产热增多,散热减少,临床表现为畏寒、皮肤苍白、重者寒战。
●高温持续期:体温升高到调定点新水平,不再继续上升,此时产热和散热相对平衡。因为开始散热,所以皮肤血管扩张,血量增加,皮肤温度上升,加强皮肤水分蒸发。临床表现为患儿自觉酷热,皮肤发红、干燥。
●体温下降期:随着发热激活物、致热源消耗或消除,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返回正常水平。此时体温高于调定点,出现明显的散热反应。皮肤血管进一步扩张,临床上表现大量出汗。
在体温上升期,如果调定点是40摄氏度,即使孩子是39摄氏度了,她还是会感觉冷的,这时给她物理降温,不亚于把你扒光了放到北极,你会舒服吗?当然更难受了,会发抖、寒战的更厉害。
另外,这时,即使你用物理降温把孩子体温降下来了,过一会还得升上去,因为调定点还没变呢。
通过上面内容知道为什么不推荐物理降温了吧?在体温上升期是一定不能物理降温的,适得其反。
那是不是完全不能物理降温呢?也不是,比如孩子现在处于高温持续期和体温下降期,这时孩子觉得特别热,就想洗个澡,行不行呢?当然可以啊,退热的目的可不就是让孩子舒服吗,只要孩子觉得舒服就可以了。何况,温水也有让皮肤血管扩张的增加散热作用,这才是雪中送炭。
15.怎么物理降温?
物理降温时,不能使用酒精、白酒、冰水,降温太厉害,孩子受不了。可以选择温水浴和湿毛巾擦拭大血管走形的地方,比如腋窝、腹股沟等地。
切记切记,孩子愿意时,才物理降温,孩子不愿意,不要进行。
温水浴时,操作要点如下:
◆保持室温26度左右;
◆把孩子在浴盆(浴缸)中,放2.5cm到5.0cm覆盖盆底的温水,可以使用手背测试水温,刚刚感到温暖即可,以孩子觉得舒服为主。
◆用干净的毛巾或海绵,蘸水擦拭孩子的的躯干,手臂和腿。水会蒸发并降低体温。并继续擦拭孩子,直到体温降到可接受的水平(下降1-2度即可)。
◆如果宝宝不愿意被擦浴,ok,那就只让他坐在水里,让他玩水。
16.什么时候一定要物理降温?
中暑的时候。
这时体温高是因为身体热量太多来不及散热导致的,体温调定点有障碍哦,这时用退热药没有用,只能用物理降温了。
17.输液或喝很多水有没有退烧效果?
退热时人体通过流汗以散发热量,所以发热时,需要有一定的液体量才能帮助退热。一般情况下,保证孩子正常的饮水量就行啦(保证小的宝宝4-6小时、大的宝宝6-8小时内有小便是正常的),不需要输液哦。但是如果发烧与退烧过程反复太多次,这时候容易因为大量流汗而导致脱水,此时需要特别注意水分、电解质的补充。如果孩子不愿意一个劲的喝白开水,不妨换着法子的去改善喝的液体种类。比如:奶/淡果汁/汤水。
适量饮水(开水、果汁、补液盐,随孩子喜欢喝)对降温有帮助,但是不要过量饮水,如果孩子能保证足够的尿量就可以啦。
18.口服跟塞肛门那个好?
两者效果并没有明显差别,但建议儿童应优先使用口服。不能口服时才使用肛塞栓剂。
19.发烧能吃点啥呢?
作为吃货的国度,基本上所有的疾病都会问这个问题。大原则是,发烧前能吃到什么水平,发烧的时候不要超过这个水平。举个栗子,7个月的婴儿发烧前能吃米糊了,发烧的时候也可以吃米糊,就不要添加成肉粥了。4岁的孩子发烧前什么都能吃,那家长就做些易消化的粥/烂面/米粉等,不用一下回到解放前进行米糊喂养。
在此,有个重点一定要划,千万不要举着“忌口”的招牌,从发烧开始就坚持白粥一碗。抵抗疾病是需要能量供给,营养均衡很重要。
仁爱、敬业、团结、奋进为广大神经疾病患者提高最优质的诊疗服务!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
http://www.ggmzc.com/zcmbjc/9887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