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多名医院贴“三伏贴”后被灼伤,皮肤红肿、起水泡、破皮、溃烂......接下来全国各地都将会掀起一场“三伏贴”督查风暴,中医类医疗机构很有必要先开展自查工作。
随着近年来中医热的兴起,一些中医治疗方法越来越为老百姓喜爱,时下正进入伏天季节,这不,三伏贴受到了大家的热捧,似乎三伏贴成了治病和防病的灵丹妙药,从小儿到老年,医院到基层小诊所处处可见三伏贴的广告,其火爆程度简直难以预料。
三伏贴的副作用不容忽视
但是三伏贴就真的那么神奇、高效、安全无任何副作用吗?答案是否定的,这不就暴露出问题来了。
7月16日,据红星新闻报道,从江西省中医药管理局获悉,多名医院贴“三伏贴”后被灼伤,目前卫健医院调查事因。据家长初步统计,已有至少80名儿童被灼伤,主要症状为皮肤红肿、起水泡、破皮、溃烂等。江西省卫健委称,医院。
从媒体报道来看,80名儿童被灼伤,数量并不低。而且从视频来看,皮肤损害较严重。可见三伏贴看似安全但是一旦出现副作用也不容忽视。
截止到发稿前,因贴“三伏贴”后被灼伤的儿童数量已经上升到92名,据最新消息称,医院已暂停该项目,当地卫健委已介入调查,医院也在找原因。
三伏贴副作用及禁忌事项
三伏贴又称三伏天灸,是一种中医疗法,以“冬病夏治”为原理,在一年中最炎热的三天(“三伏天”)将中药敷贴在特定穴位上治疗秋冬发作的疾病。进行三伏贴时会使用辛温的外用药材,如生姜、白芥子、麝香、细辛,敷贴于特定的身体穴位上,“三伏贴”最初用于治疗哮喘,现在广泛用于过敏性鼻炎、咽喉炎、哮喘、咳嗽、慢性支气管炎、还有风湿性关节炎、老寒腿等疾病,对妇科以及小儿消化不良等儿科疾病也有一定效果。
通常认为中医药疗法最安全,尤其是外治更加没有风险,医院会出现90多名儿童被灼伤呢?
组方中白芥子外用有发泡的作用。一般三伏贴的药饼须贴4—6小时,局部会有发痒、发热,如果无特别不适,可适当延长贴敷时间。皮肤比较敏感的患者,需仔细观察敷贴过程中皮肤的反应,若灼热刺痛、发痒发热明显,则应及时取下药物。
下列人群不能贴三伏贴:
感染性疾病急性发热期患者,对贴敷药物极度敏感或患有接触性皮炎的患者,贴敷穴位局部皮肤有破溃者,疤痕体质,妊娠期妇女,3岁以下的幼儿。
由此可见,三伏贴不是百分之百安全的,贴敷时间过长,容易过敏,小儿都应该慎用,否则容易出现不良反应。
给火爆的三伏贴降降温
中医类机构围绕三点自查
近年来随着中医热的兴起,加上一些商家的推波助澜,每到夏天三伏贴就成了一个热门词和火爆的场景。医院,一些美容院、小儿推拿店,甚至个人都可以在网上购买成品三伏贴自己贴。
也正是三伏贴的泛滥导致了不良反应现象增多,不加辨证地敷贴、贴敷位置不合适、皮肤不宜贴、时间过长等等均是不良反应的因素。医院都会出现那么多的不良反应,何况一些不专业的机构呢?
所以是该给火爆的三伏贴降降温了。实际上早在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就曾下发过《关于加强对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技术应用管理的通知》(国中医药医政发〔〕36号),文件对“三伏贴”技术应有管理、临床应用提出了严格要求。
其中有三点需要医疗机构和临床医师谨记:
▌1.三伏贴主要适用于反复发作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
中医药管理局的文件明确“三伏贴”主要适用于反复发作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也可用于以反复发作、冬季加重为临床特点,中医辨证为寒证的其他疾病。严禁为追求经济效益不合理扩大应用范围及应用人群。
▌2.非医疗机构不得开展“三伏贴”服务
36号文件要求,开展“三伏贴”服务的机构应为具有卫生行政部门、中医药管理部门核准登记的中医科、中西医结合科或民族医学科诊疗科目的医疗机构,并已开展相应的中医药或民族医药服务工作。非医疗机构不得开展“三伏贴”服务。
▌3.“三伏贴”处方用药及穴位选择必须由主治资格以上者拟定
“三伏贴”处方用药及穴位选择应由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主治医师以上专业技术任职资格的中医类别执业医师拟定,明确其禁忌症及相
转载请注明地址:
http://www.ggmzc.com/zcmbhl/9879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