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家长,你是否也正在经历:早上催促他起床,帮他整理书包,晚上陪他读书,检查作业,辅导功课。为他忙前顾后,然而孩子却不领父母的“勤”,依然我行我素,成绩并没有太大的起色,自己倒累得心力交瘁,孩子的成绩与自己付出的劳动不能成正比。
那么,先来看一个故事吧。
我师傅老来得子还没有来得及高兴,被告知孩子天生吸入性肺炎,他就看了一眼直接进了保温箱,一住12天,因为担心,我去家里探望。
师傅喝茶、练字,还和我开玩笑说孩子太调皮了,一出生就玩躲猫猫,他心态这么好,让我都有些质疑自己的耳朵。
后来我就问他,他说:“孩子生下来就有了自己的命运,做父母的,只能提供力所能及最好的给他。父母可以代替他做决定的,替他受苦的,都有限。要放松。”
师傅那种经过时光沉淀的心态让我心生佩服,转身却看到他整理的一尘不染的宝宝房间,被子、褥子被理得井井有条。
师傅内心深处,还是无比心疼的吧,只是,他选择了节制。那一瞬间我挺感动的,莫名想到一句话——爱到深处,无言最真。
限制太容易,放手却考验父母的素质
我小时候很调皮,对万事万物都有旺盛的好奇欲。读的师大附中,初中挨着大学,老想去参加大学生的活动。
有一次,我看到了一个戏剧节的演出,但在晚上九点,我约了朋友去参加,执意不让妈妈陪同。妈妈争不过我,居然同意了。
那天晚上倾盆大雨,我心里也害怕,但碍于跟朋友约好的面子,壮着胆子就去了。戏剧节很好看,可是拖晚了,我到家都12点了,这是史无前例的。但,妈妈居然没有骂我。
那天我在被窝里,发誓要照顾好自己,不辜负妈妈的信任。
多年之后,我跟妈妈一次闲聊,聊起那次戏剧节,聊到兴头,妈妈兴奋附和,其实模仿猫人的那组演得最好。
我一下呆了。
原来,妈妈那天晚上偷偷跟我出去了,她解释,我当时只有14岁,雨那么大,她实在不放心就悄悄去了。
但是她从头到尾都没打算告诉我——“因为这样,你的第一次独立计划不就失败了,你挺鸡贼的,还知道太晚了打车回来。”
时至今日,我当了妈妈,我佩服我妈的定力。如果那天她执意不让我出门,会激发我的逆反;阻止我是容易的,放手让一个14岁的女孩对自己负责、单独回家,对她才是考验。
她用自己的方式经受了这个考验,我也学会了感激。
这件事表面看起来,结局的不同,只在于妈妈有没有坚定地阻止我。
但每一个小决定后面,都包含着一整套教育理念的不同——前者是把我看做附属,紧紧抓住管理我的权力;后者却是自己承担了风险,把尝试独立的权力、自尊心和责任感,交到了我的手上。
简单地制定规则,粗暴地限制孩子,表面看起来很用心良苦,其实,它只是教育的懒惰。
敢于放手,才考验了父母的心理素质、价值判断和控制能力。它需要父母付出更多心力。
我常想,懂得放手的父母是真的勇敢,因为,他们付出了更多的深情。
接纳分离,才是爱的最终目的
听过一个故事,两个母亲都在案堂上喊冤,声称自己才是孩子的亲生母亲。县老爷想了一下,准许两人武力争夺孩子,以此区分高下。
话音一落,两个母亲立刻一人拉住孩子的一边手脚,拼命撕扯。孩子哇哇大哭,眼看手脚就要脱臼甚至撕裂,一个母亲不忍放手,另一个母亲立刻洋洋得意宣布自己的胜利。
县老爷把孩子判给了放手的母亲。
道理很简单,真正的爱,从来不以占有为最高标准,真正的爱,是看到孩子好就安心,是全然地付出和祝福。
自恋、控制欲、不安全感使得妈妈在孩子幼年时,对孩子付出一切,变得容易,因为这是本能。
但是,检验爱这个能力的唯一标准,就是看父母在分离之后,是否愿意接纳,并且依然全身心地爱着。
在付出感,是破坏亲子关系的根源的文章里,我提到上一代父母对我们的要求过多,后来,我发现,他们不是从一开始就想走到今天的,他们只是没有学会得体的退出。
对于我们这些妈妈,我们不想重蹈覆辙,需要的,是在每一次分离里妥当地处理——
孩子不再吃奶,离开了我们的怀抱;
孩子学会走路,离开了我们的臂弯;
孩子有了朋友,离开了我们的全情依赖……
每一步分离,我们都应该为他开心:开心他离走上社会、成为独立的个体,又近了一步。
龙应台在《目送》中写道:“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想成为真正与父母不同的人,让孩子得到自己渴望却不得的自由,我们现在就开始适应——不追。
因为,爱到深处,无言最真。懂得放手的父母,付出了比限制孩子,更多万倍的深情。
“所以,父母这几点越懒孩子越成功!”
究其原因,根源还是出在父母自己身上。由于父母太勤劳,反而养成了他的惰性,由于太中科医院曝光中科白癜风暖心公益活动
转载请注明地址:
http://www.ggmzc.com/zcmbhl/9838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