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分已过,闷热、潮湿随之而来,不少人出现了难言之“痒”,仔细一看,发现自己的手指上突然长了几个小疙瘩,或是脚趾间脱皮、还看到了红色的肉肉。这是怎么回事?让我们来层层揭秘吧:
一、什么是手足癣?
其实上面说到的那些情况,都是手足癣的具体表现。
手足癣是指由皮肤癣菌引起的手足部浅表皮肤真菌感染,主要累及指(趾)间、手掌、脚底板和侧缘,严重时可波及手、足背及腕、踝部。如果皮肤癣菌仅感染足背和手背的皮肤,通常就叫做体癣。
二、为什么会得手足癣?
皮肤癣菌是导致手足癣的罪魁祸首,而最常见的皮肤癣菌是红色毛癣菌和指(趾)间毛癣菌。皮肤癣菌可以在人与人,动物与人,污染物与人之间传播,也可在个人不同部位之间自身传播,如足癣可引起手癣、体股癣及甲癣等。
长癣可能的原因包括:
1、混穿鞋袜;
2、裸足在公共浴室、健身房、游泳池等场所行走;
3、生活在湿热地区;
4、高温季节;
5、手足多汗;
6、穿不透气的鞋子;
7、免疫功能受损。
三、手足癣有哪些类型?
01水疱型
可见成群或散在分布的小水疱,里面是澄清的液体,干燥吸收后出现脱屑,常伴瘙痒。
02间擦糜烂型
以4~5和3~4趾趾间最为常见,多见于足部多汗、经常浸水或长期穿不透气鞋的人,夏季多发。皮损表现为趾间糜烂、浸渍发白,除去浸渍发白的上皮可见其下红色糜烂面,可有少许渗液。可感觉瘙痒明显。
03鳞屑角化型
皮损多扩大到手掌或脚掌,皮肤粗糙、增厚、脱屑、干燥。自觉症状轻微,冬季易发生皲裂、出血、疼痛。
四、得了手足癣怎么办?
如前面所说,手足癣是由真菌感染引起的,那么得了手足癣,我们的治疗目标当然是清除真菌,快速解除症状,防止复发。因此,抗真菌的外用药、口服药或外用联合口服都可用于手足癣的治疗。
1.抗真菌药物的选择
常用的抗真菌药有咪唑类和丙烯类,咪唑类的药名通常是“xx唑”,丙烯类的药名通常有“萘芬”二字,可方便记忆。
注:每个厂家推荐的用药次数不同,具体以说明书为准。
2.外用药可根据皮损类型选择不同的剂型
皮肤外用药的剂型较多,有粉剂、溶液、喷剂、软膏、凝胶、糊剂(泥膏)等,我们可以根据手足癣的皮损类型选择合适的外用剂型来治疗。
皮损类型
外用药剂型选择
水疱型
溶液或乳膏
间擦糜烂型
先用糊剂或粉剂使局部收敛干燥后,再用乳膏等其他剂型
鳞屑角化型
乳膏、软膏等
3.各种治疗方式优缺点比较
药物外用、口服或是二者联合使用都是治疗手足癣的推荐方案,下面对不同治疗方式的优缺点进行了比较。
治疗方式
优点
缺点
外用
起效快,费用低,安全性高
依从性差,疗程长、药物涂布不均或不全、涂药部位不适、药物渗透性不佳
口服
疗程短、用药方便、不会遗漏病灶、依从性高、复发率低
需注意口服药的禁忌症和药物相互作用
外用+口服
保证疗效,缩短疗程,降低费用,提高依从性
不存在哪种治疗方式最好,只要根据医生和药师的交代,规范治疗,就能清除真菌,解除症状,防止复发。
五、总结
1.根据手足癣临床类型、严重程度、患者依从性等因素选择合适的药物。外用药在使用过程中出现瘙痒、疼痛、烧灼感,应立即停药,经医生评估后改用口服制剂。
2.不同牌子的药物用法用量、疗程上可能不一样,在用药前应详细阅读药品说明书。
3.手足癣,尤其是足癣,容易复发或再感染,一定要用足疗程。
4.注意个人卫生,手足部洗浴后应及时擦干趾(指)间,穿透气性好的鞋袜,手足避免长期浸水,手掌、脚掌出汗多时可局部使用抑汗剂或抗真菌散剂,保持鞋袜、足部清洁干燥。不与他人共用日常生活物品。
参考文献
1.手癣和足癣诊疗指南(修订版).
2.皮肤外用药局部不良反应评价专家共识.
3.药品说明书.
图片来源于网络,感谢图片作者,有关涉及厂家的品种仅供学习理解使用,不代表推荐立场!
作者:广东省药学医院简榕
审稿:广东省药学医院袁学文
以上为“岭南药学”原创文章,转载需授权,并注明来源和作者及审稿人。
觉得好看,请点这里↓↓↓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
http://www.ggmzc.com/zcmbzl/9869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