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河南商报记者吴涛王苗苗实习生刘鹤洋
春光无限好,可是春天也有很多烦恼。
比如,让妈妈们坐卧不安的传染病高发,有宝亲说,每年这时候就提心吊胆,生怕宝贝受到牵连。
从每年这个时候卫计委的疫情概况中就可发现,流感、流行性腮腺炎等传染病的报告人数就开始上升。
年3月报告发病数居前三位的病种依次为其他感染性腹泻病、流行性感冒和流行性腮腺炎,占丙类传染病报告发病总数的72.62%。
年3月份数据图
而到了年4月,之前占比较少的手足口病开始上升。
年4月份数据图
甚至再往前,年3月份的数据也差别不大。报告发病数居前三位的病种依次为其它感染性腹泻病、手足口病和流行性感冒,占丙类传染病报告发病总数的90.27%。
年3月份数据图
年4月份数据图
此外,在甲类传染病中,麻疹和流脑也会出现。
大体来看,不外乎流感、感染性腹泻、手足口、流行性腮腺炎等。
如何防范?看宝舅这里给大家带来的权威信息。
流感
去年冬天和今年年初的流感出尽了风头,河南省疾控中心免疫规划所所长张延炀表示,流感(流行性感冒)是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感染,冬春季高发,主要通过飞沫或接触传播,传播速度快,传染性强。
划重点:近期河南全省仍处在冬春季流行期,但病例数呈现下降趋势。春季仍需注意中小学和托幼机构等集体单位的聚集性疫情。
预防:
1.接种流感疫苗:接种流感疫苗是最有效的预防流感及其并发症的手段。疫苗需每年接种方能获有效保护。
2.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尽量避免带宝宝去人群聚集场所。
3.教宝宝养成良好卫生习惯,避免用非清洁的手接触口、眼、鼻,外出后用肥皂等认真洗手。
4.宝宝如出现流感样症状(发热≥38℃,伴咳嗽或咽痛之一者)应及时就医,并减少接触他人,尽量居家休息。
5.“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均衡饮食,生活有规律,保证睡眠,适量运动,提高宝宝免疫力。
6.春季气温多变,乍暖还寒,及时给宝宝加减衣物。
麻疹
阳春三月,麻疹、风疹、流行性腮腺炎等呼吸道传染病进入高发季节。
据介绍,每年3至5月多为发病高峰。
这些呼吸道疾病的传播,有着同样的路径——通过咳嗽、打喷嚏等方式将含有病毒的气溶胶传播给易感者。
省疾控中心提醒说,目前河南省麻疹病例较往年有升高,需引起宝爸宝妈们重点。
不过,对于这些传染病,大家不用过于担心。这些呼吸道传染病可不是“防不胜防”,接种疫苗是预防麻疹等呼吸道疾病最有效的手段。
宝亲们可以查查宝贝打疫苗的“绿本本”,要按预约时间及时带孩子到接种单位接种疫苗,发现有疫苗漏种,尽快补种。
手足口病
虽然现在手足口病数据还未占“上风”,但从上文图中可以看出来,在年4月时,即大幅上升。所以说,接下来的时间里,手足口病也是妈妈们需要重点防范的。
在临床上,手足口病患儿的家长容易走两个极端,一是太紧张,听说孩子得了手足口病,直接吓哭了;二是太不当回事,对孩子发烧、出疹子不以为意,往往孩子惊颤、呕吐时才送医,“这对孩子的身体伤害很大,还容易发生危险”。
孩子得了手足口病,都会出现哪些症状?
多种肠道病毒,都可能引起手足口病,其感染途径包括消化道、呼吸道及接触传播,潜伏期多为2~10天,平均3~5天。
大多数手足口病患者症状轻微,以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为主;个别患儿会出现并发症如感染脑炎、肺炎等,极个别患儿会危及生命。
患儿口腔里,可以看到有红色小疱疹,手掌心、臀部有一些小疱疹,不痛、不痒、不结痂、不留痕迹,病程4~7天,具有中度传染性。
患儿刚发病时,病毒传染性最强。手足口病急性起病,部分患者无发热,仅表现为皮疹或疱疹。所以,一旦发现孩子有类似症状,医院就诊,以免耽误最佳治疗时间。
怎么预防手足口病,医院开的“处方”
一、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和饮食习惯,饭前便后洗手、勤洗澡,不要舔手、咬指甲。
二、喝开水,不喝生水,不吃生冷食物,剩饭剩菜要加热后再食用。
三、经常为孩子的房间通风换气,少带孩子去拥挤场所,尽量避免与其他有发热、出疹性疾病的孩子接触。
四、注意搞好孩子营养的合理搭配,还要让孩子休息好,适当晒晒太阳,增强自身免疫力。
五、注意家庭室内外的清洁卫生,家庭成员的衣服、被褥要在阳光下曝晒。
六、一旦发现孩子有发热、出疹等现象,医院就诊,并积极配合医生治疗。
七、托幼机构做好晨间体检,发现手足口病人,做好早隔离、早报告、早预防治疗。
八、托幼机构应每日对玩具、用具等进行清洗消毒,减少间接接触传播。
九、医院感染控制工作,避免院内交叉感染。
十、加强食品与环境卫生工作管理,减少手足口病经食品及公共场所传播,对家长早做健康教育。
流脑
流脑是由脑膜炎奈瑟菌引起经呼吸道传播的急性化脓性脑膜炎。冬春季多发,发病以<15岁儿童为主,<7岁儿童病死率较高。
张延炀介绍说,河南省每年都有流脑病例报告,部分地区有聚集性病例发生。流脑重症病例可在24小时内死亡,幸存者中仍有10%~20%留有严重的后遗症。春季需注意中小学和托幼机构等集体单位的聚集性疫情。
疾控专家支招:
1.接种脑膜炎球菌疫苗是预防流脑的主要措施。接种含相应菌群成分的脑膜炎球菌疫苗只能预防相应菌群的脑膜炎球菌引起的流脑,如接种A群脑膜炎球菌疫苗只能预防A群流脑。
2.托幼机构、学校等集体单位要搞好环境卫生,勤晒被褥、保证空气流通,并严格落实晨检、因病请假和病因追踪登记制度,做好疫情报告工作。
3.教育宝宝要养成勤洗手、不随地吐痰、咳嗽打喷嚏时要遮掩口鼻、保持充足睡眠等习惯,同时要注意饮食卫生、注意防寒保暖、提高营养补充,并注意劳逸结合。
4.不去或少去人群集聚或通风不良的场所
5.有发热医院诊治。
流行性腮腺炎
在年,据郑州市传染病网络监测数据显示,郑州市流行性腮腺炎发病数较往年明显增高,发病人群主要集中在5~15岁的学龄儿童和青少年,容易在学校暴发流行。
啥叫流行性腮腺炎?又是如何传染的?
流行性腮腺炎俗称“痄腮”,是由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多见于5~15岁的儿童和青少年,一岁以内发病较少,5~9岁最多,10~14岁下降,成人也可发病。部分患儿有发热、头痛、乏力等最初症状。l~2日后腮腺肿大,体温上升可达40℃。通常为双侧腮腺同时或先后肿大,以耳垂为中心,局部皮肤发亮、灼热和触痛。
腮腺肿大2~3日达高峰,说话或咀嚼食物时加重,有时还会出现张口困难、流口水等症状。
主要通过唾液飞沫传播,传染性强。病毒侵入人体上呼吸道黏膜,并在局部生长繁殖,可由唾液排出。被唾液污染的食具、玩具等,在短时间内接触儿童的口腔易引起感染。
如何预防?
预防流行性腮腺炎最有效的方法是接种疫苗。一类疫苗(免费):麻腮风疫苗,18月龄接种一剂次;二类疫苗(自费):麻腮风疫苗、麻腮疫苗、腮腺炎疫苗,8月龄以上的易感者均可接种。
当然,其他常见的感染性腹泻、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等也应该引起家长重视。总之,在这个穿暖花开的季节里,一定要多注意宝宝和家庭的个人卫生,及时接种疫苗。
(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未经授权谢绝媒体和公号转载
统筹/宗雷编辑/王国哲
视觉/河南商报视觉产品部
赞赏
长按向我转账
受苹果公司新规定影响,iOS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可通过转账支持。
白癜风早期症状图解白癜风医疗
转载请注明地址:
http://www.ggmzc.com/zcmbyy/9852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