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若阳吕朝晖医院
病例介绍
患者男性,27岁,因“多尿、多饮2年,伴乏力5个月”于年7月入院。
现病史:患者于年无明显诱因出现口干、多饮、多尿,每日饮水量约~ml,尿量~ml,夜尿6~8次。医院查垂体磁共振检查“未见异常”(图1),诊断不明确。年8月因仍有多饮、多尿,约ml,限制饮水时,症状可明显缓解,医院诊断为“精神性烦渴”。年2月始出现乏力,食欲下降,每日饮水量和尿量恢复“正常”。因乏力呈进行性加重,并出现性功能减退,遂来我院进一步诊治。发病以来体重下降约18kg,无明显头痛、视力下降及视野缺损。入院前尿量约为每日ml,夜尿0~1次。
既往史:体健,无糖尿病史。
体格检查:T36.3℃,P90次/分,R30次/分,BP/60mmHg,BMI24kg/m2。发育正常,精神欠佳;皮肤无干燥,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心脏浊音界正常,心率90次/分,律齐,各瓣膜区未闻及杂音。腹软,无压痛反跳痛,肝脾不大,双下肢不肿。
入院诊断:多尿、多饮待查:1.中枢性尿崩症?2.精神性多饮?
诊疗经过:入院后完善常规检查并评估垂体功能、影像学检查并记录24h出入量。入院第一天和第二天的入量和尿量均在~ml之间。血渗透压mOsm/L,尿渗透压:mOsm/L;血常规、血糖、肝肾功能和电解质均正常。内分泌功能检查提示继发性肾上腺、甲状腺和性腺功能减退(详见表1)。垂体磁共振平扫+增强示鞍内及鞍上见不规则等T1等T2信号,神经垂体正常短T1信号消失(图2)。CT检查示鞍区异常密度影,未见钙化灶。脑脊液检查:无色、透明,氯化物.7mmol/L,蛋白量.3mg/L,脑脊液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β亚单位0.63U/L;血清hCG-β亚单位0.10U/L。
由于入院后内分泌激素测定显示明显的全垂体功能减退,垂体影像学检查发现鞍区病变并向鞍上浸润,入院第三天开始给予泼尼松替代治疗。综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检查和脑脊液结果,首先考虑鞍区病变为生殖细胞瘤可能性大,遂行经蝶窦穿刺活检以明确诊断。病理结果证实病变符合生殖细胞瘤,在进行相应的激素替代治疗后建议行鞍区病变放射治疗。
讨论
患者以典型尿崩症症状“烦渴、多饮、多尿”起病,随着病程进展自觉症状逐渐减轻、尿量逐渐减少,病情呈现部分“自行缓解”的特点。入院后,饮水量及尿量仍在每日ml以上,且尿渗透压降低、血浆渗透压升高,因此,尿崩症不能排除。
尿崩症包括中枢性和肾性,中枢性尿崩症又分为特发性和继发性。继发性中枢性尿崩症可继发于颅内病变,包括肿瘤、创伤、感染等,以上病因导致的尿崩症在影像学检查中可见相应改变;特发性尿崩症影像学表现仅有神经垂体高信号消失。该患者垂体MRI检查显示鞍内及鞍上占位性病变,可以判断尿崩症继发于该病变的可能性大,即继发性中枢性尿崩症。此外,患者为青年男性,鞍区病变范围广,累及腺垂体和神经垂体并向鞍上侵犯,CT检查没有发现钙化表现,以上特点均提示鞍区病变性质,应首先考虑生殖细胞瘤。
鞍区生殖细胞瘤为尿崩症的常见病因。生殖细胞瘤好发于青少年男性,常见发生部位包括松果体区、鞍区及第三脑室旁等,发生于鞍区者磁共振检查可见鞍区占位,典型表现为鞍上或鞍内T1低或等信号、等或稍高T2信号影,神经垂体高信号消失。部分患者可有脑脊液、血清hCG水平升高。早期常常以尿崩症为唯一表现,影像学仅有神经垂体高信号消失和(或)垂体柄增粗,随着病程的进展可继发垂体功能减退和视功能障碍。生殖细胞瘤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特点及影像学检查,最终确诊依赖于病理学检查或试验性放射治疗。
点评
尿崩症是一种较常见的内分泌疾病,可以引起人体内水代谢的紊乱。临床诊断虽然并不困难,抗利尿激素替代治疗也可达到满意的疗效,但是病情的预后与导致其病因密切相关,因此,尿崩症的病因诊断对于预后的判断具有重要意义。本例患者诊治过程中的几点经验和教训值得总结。
首先,神经垂体高信号消失的漏诊及其临床意义的忽视。中枢性尿崩症MRI表现主要为鞍内或鞍上肿块及垂体柄受压移位、垂体柄断裂或显示不清、垂体柄增粗、垂体柄结节和神经垂体高信号消失等,其中以神经垂体高信号消失与垂体柄增粗最多见。本例患者发病初期有明显的尿崩症症状,MRI检查示神经垂体高信号消失,然而这一征象没有引起重视。一般认为80%的正常人存在神经垂体高信号,大多数尿崩症患者则缺失,临床医生如果了解神经垂体高信号消失对于中枢性尿崩症的意义,该例患者可能在疾病早期阶段就可以确诊。
其次,中枢性尿崩症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症状缓解,是病情加重的征象。中枢性尿崩症病程中出现突然尿量减少,提示垂体性肾上腺皮质功能低减的可能,尿量减少表面上是症状减轻,实际上是病情加重的征兆。临床医生应密切观察病情的变化、检查肾上腺皮质功能,及时补充糖皮质激素,否则患者会有生命危险。
第三,鞍区MRI检查及动态随访对于中枢性尿崩症病因诊断的意义重大。初诊时影像学检查显示神经垂体高信号消失、垂体柄粗或鞍区结构不清者,不能放弃随诊,特别是鞍区MRI定期检查及动态随访。有文献报道对于初诊不能明确病因的中枢性尿崩症患者,每3~6个月复查垂体MRI,结果发现有86%的患者在2年随访期内得到明确的病因诊断。
总之,对于存在典型尿崩症症状的患者,应该重视垂体影像尤其是MRI检查,即使影像学检查除了神经垂体高信号消失之外未发现垂体、垂体柄明确病变,也不能排除中枢性尿崩症的可能性。明确诊断中枢性尿崩症后,诊断初期病因不能够明确者,对垂体影像及腺垂体功能进行定期检查和动态随访,是最终做出正确诊断与治疗的关键所在,也是最大限度地降低误诊误治的保证。
(来源:《国际糖尿病》编辑部)
赞赏
长按白癜风有哪些什么症状北京专治白癜风的医院哪家最好
转载请注明地址:
http://www.ggmzc.com/zcmbyy/9845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