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宪冉,主治中医师,中医硕士,医院工作多年,野生中医一枚,半日临证半日读,谦静守心,认真对待有缘遇见的每一位患者,临床思路不守一派,治病不拘一格,追求实效。
医案:患者男,5岁,反复发热、咳嗽1月余,医院儿科住院治疗,诊断:支气管肺炎,医院西医予静脉输注抗生素及口服抗菌、抗病毒等药物治疗半个月,期间体温最高39.0℃,最低37.0℃,伴有咳嗽、咳痰,半月后仍反复发热,停药即反复,患者父母渐失去耐心而出院,后经人介绍找我寻求中医治疗。.10.17首诊,来诊时症见:体温37.1℃,不恶寒,咳嗽,咳白稀痰,鼻塞,咽痒,精神差,大便干,小便偏黄,自诉有“过敏性鼻炎”病史,舌瘦尖,舌尖红赤,苔水滑,苔后根部黄腻,脉浮细数。
辨证:仍有表证,表寒化热,中焦郁阻,湿浊不化,兼夹阴虚
治法:祛风化浊,滋阴透表,调畅气机
处方:升麻僵蚕白豆蔻射干
桑叶生麻黄荆芥穗防风
双花桔梗杏仁玉竹
白薇淡豆豉薄荷芦根
鸡屎藤玄参生甘草,3付
(方药虽较多,但药量基本在5克以内),当日配合小儿推拿治疗
10.20二诊:患者家长诉当晚回去即未再发烧,体温最高37.0℃,服药后近3天均未发烧,咳嗽较前稍减轻,咳痰明显减少,咽痒、鼻塞消失,自诉身痒异常,舌尖仍红,红的程度较前轻,苔后根部腻浮黄,舌苔较前薄,脉不浮,偏数。二诊处方如下:
升麻僵蚕姜黄凤凰衣
桑叶生麻黄荆芥防风
双花连翘浮萍苍术
杏仁薄荷灯心草钩藤
鸡屎藤蝉衣玄参,3付(第一煎口服,第二煎泡脚)
.10.24三诊:身痒明显改善,稍有咳嗽,少痰,精神明显好转,舌尖稍红,苔后根部稍腻,脉偏细数。上方稍做加减后继服3付,3日后诸症痊愈,考虑患儿脾胃虚弱,嘱自购中成药参苓白术散服用以收功。
按语:近1个月以来,不管大人还是孩童,感冒发热、咳嗽的患者明显增多,而且往往病程较长,咳嗽迁延难以根愈。这是为什么呢?天地合化而为人,人处天地之间,无时无刻不在受外界环境的影响。进入秋分以来,北方气温骤降,人体容易感受风寒邪气,而今年北方夏季初秋雨水频多,外加夏季人们普遍贪凉饮冷,湿邪聚积于体内,湿邪最易阻碍气机,故而这段时间人体感受风寒邪气之后普遍容易由寒化热,成为湿热或痰湿、寒湿。
湿为阴邪,易伤阳气,其性黏滞,气机阻滞后容易导致感冒病程延长。而湿热、痰湿为患的这种感冒特点,应用常规的抗生素、抗病毒西药或者祛风解表、清热解毒的中成药往往效果不好,如果住院选择静脉输注抗生素等液体后,症状甚至可能还会加重,正是因为患者体内本来就湿气重,那么多寒凉的液体直接通过静脉血管滴入体内后会越发加重体内的湿气,且损伤人体阳气,导致邪气入里。
本医案的患儿正是典型的外感风寒之后遇体内湿热、食积后表现的发热、咳嗽,为什么会反复发热呢?正邪交争人体才会发热,发热正是正气驱邪外出的表现。犹如两方交战,敌人来攻打我方城池,当正气虚时,我方为求自保,暂退于城墙之内,双方暂时偃旗息鼓而相安无事,这时便会退热,但敌人仍驻扎在城池外时刻威胁着我方,疾病并未痊愈,退热也只是假象。当我方得到休整后,正气稍足便与敌方继续交战。一交战便会表现为体温上升而发热,但这时一发热西医就会应用抗生素、抗病毒药或者物理降温等寒凉的方法来强制镇压,体温虽能下降,但也最易伤人体正气。正邪反复交争,所以患者表现为反复发热,因为西医没有寒热温凉、湿热、寒湿等概念,所以这种治疗其实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这也是为什么现在很多儿童经常感冒住院打针,出院后又极易重感的原因。
本案患儿虽经住院治疗,但好在体内阳气没有大伤,所以还相对好治。如果阳气大伤则更难调治。一诊治疗后患者发热很快得到控制,二诊时之所以表现为身痒异常,是因为体内湿邪、热邪由里出表,欲得汗出而不能,所以表现为体表的奇痒,这其实正是体内正气恢复,驱邪外出的表现,为向愈表现,这时只需要顺应这个趋势,应用桑叶、麻黄、浮萍、荆芥、防风、灯芯草、连翘等祛风解表、清心透热的药物帮助一把,邪气出表后则身痒自愈。
王宪冉
转载请注明地址:
http://www.ggmzc.com/zcmbyf/9907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