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义
正常人在体温调节中枢的调控下,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经常保持动态平衡,当机体在致热源作用下或体温中枢的功能障碍时,使产热过程增加,而散热不能相应地随之增加或散热减少,体温≥7.℃称为发热。
病因一、感染性发热
包括各种病原体如细菌、病毒、肺炎支原体、立克次体、真菌、螺旋体及寄生虫等侵入后引起的发热。
二、非感染性发热
1、无菌性坏死组织吸收
包括物理、化学因素或机械性损伤,如大面积烧伤、内出血及创伤或大手术后的组织损伤;组织坏死或细胞破坏,如恶性肿瘤、白血病、急性溶血反应等。
2、变态反应
如风湿热、血清病、药物热、结缔组织病及某些恶性肿瘤等。
、内分泌与代谢疾病
如甲状腺功能亢进时产热增多,严重脱水病人散热减少,使体温升高等。
4、心力衰竭或某些皮肤病
慢性心力衰竭时由于心输出量降低,尿量减少及皮肤散热减少,以及水肿组织隔热作用,使体温升高。
某些皮肤病如广泛性皮炎、鱼鳞病等也使皮肤散热减少,引起发热。
5、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失常
常见于物理性因素,如中暑;化学性因素,如重度安眠药中毒;机械性因素,如脑震荡、颅骨骨折、脑出血及颅内压升高等。
6、自主神经功能紊乱。
临床表现
1、伴有头痛、关节痛、咽喉痛、畏寒、乏力、鼻塞或咳嗽,可能伴有感冒。
2、血常规检查白细胞计数高于正常值,可能有细菌感染;白细胞计数低于正常值,可能有病毒感染。
、儿童伴有咳嗽、流涕、眼结膜充血、麻疹黏膜斑及全身斑丘疹,可能是麻疹。儿童或青少年伴有耳垂为中心的腮腺肿大,多为流行性腮腺炎。
4、发热可有间歇期。
5、持续高热。
6、起病缓慢,持续发热(稽留热),无寒战、脉缓、玫瑰疹、肝脾肿大,可能为伤寒。
如何诊断
体腋窝温度正常是在6-7℃之间,如果测量的腋窝温度超过7℃就要考虑发烧,而如果是测量的口腔温度,超过7.2℃考虑发烧。
如何预防
1、在感冒的高发季节要少去人多的地方,注意佩戴口罩。
2、平时要注意加强营养、均衡饮食、增强自身的抵抗力,防止出现感染的情况。
、在寒冷天气外出的时候一定要增加衣物,防止发生受凉感冒发烧的情况。
4、着凉以后可以多喝一些热水或者喝红糖姜汤水,能够驱散身体的寒气,也能够减少发烧的几率。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
http://www.ggmzc.com/zcmbyf/9896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