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原因多,离不开脾虚和肺虚孩子发热是对家长的考验对于很多家长来说,最让他们紧张和头痛的就是孩子发热。如果孩子感冒了,仅仅是流鼻涕、咳嗽,可能很多家长会采取在家的护理方式,医院。一旦孩子发热,尤其是高热,就算是看了再多育儿书的家长,也会火急火燎地带着孩子来看急诊。在临床中接触到的小患者,很多都是被家长带来看“发热”的,不管孩子得的什么病,因为什么引起的发热,家长都紧紧盯着体温计上的刻度,就希望医生的回春妙手能让孩子的温度赶快降下来。其实,在大夫看来,发热只是一种现象,无论中医学还是西医学,发热都是一个症状而不是一种病。在发热的背后,隐藏着很多种可能性。做家长的都知道,孩子特别容易发热,甚至有的孩子动不动就发热,而且还是高热。从西医的观念来看,这是因为孩子的体温调节中枢发育尚未完善,不能很好地调节体温,所以,一遇到诱发因素,就很容易发热,并且容易高热,甚至引起惊风、抽搐等。一般来说,腋下温度35.7~38℃为低热,38.1~39℃为中等热,39.1~40℃为高热,超过41℃则为超高热。家长在孩子体温较低时通常还比较镇定,一旦体温超过39℃,大部分家长都着急起来,要是超过40℃,绝大部分家长都慌了神。我在这里要和家长朋友说一句,既然孩子的体质特点决定了他们容易发热,那么发热本身,或者体温的高低并不能决定病情的轻重,反而是寻找引起发热的原因更重要。医院,眼睛不要只盯着怎么把体温降下来,而应该仔细听听医生对病情的分析,了解孩子到底患了什么病。多数孩子得的都不是什么大病,医生对症治疗,家长在家对症护理,体温自然会降下来,即使是发热几天,只要精神状态好,大部分孩子是可以耐受发热的。孩子发热多是肺系疾病引起的在中医看来,引起发热的原因可分为两大类,即外感发热和内伤发热。对应西医的说法,应该就是感染性发热和非感染性发热。引起外感发热的疾病,如感冒、扁桃体炎、支气管炎、肺炎等,绝大多数都在肺系。这是因为邪气无论从口鼻还是皮肤、毛孔侵入,都会郁闭肺气,孩子的肺脏尤其娇嫩,肺气更容易郁闭,这时人体的正气会奋起反抗。肺气郁闭会引起发热,正邪相争也会引起发热,这是实证,在很短的时间内体温就能升得很高。对于这种外感发热,在临床上,除了积极处理原发病,指导家长正确为孩子降温,防止惊风、抽搐以外,一般会开一些宣肺的药,使郁闭的肺气宣散,这样,往往体温能很快降下来。脾虚积食是孩子发热的重要原因有时候,家长会说自己的孩子无缘无故就发热了。其实,哪有没有原因就生病的呢。家长所谓的“无缘无故”,是指孩子并没有明显的打喷嚏、流鼻涕、咳嗽等感冒症状,而以发热为突出表现。这种没有明显外感致病因素的孩子,多半属于内伤发热。引起内伤发热的原因有哪些呢?总结起来大概有饮食积滞、情志不遂、肝气郁结等,但小孩哪有那么多情志不遂、肝气郁结?归根结底,孩子内伤发热,还是吃出来的。临床上这种小患者太多了。前几天遇到一个孩子就特别典型。小孩五六岁,上幼儿园,但是因为总发热,三天两头请假。妈妈带他来的时候,特别苦恼,跟我说“这孩子怎么又发热了,这2个月时间都发热3次了,医院去了好几趟了,打针输液,才好了没几天,又热起来了。”我拉过孩子的手,一摸,手心发烫,手背却不怎么热。看看孩子的舌苔,特厚,黄腻腻的。我问孩子妈妈:“孩子吃饭怎么样啊?”“不好好吃,不爱吃菜。”“妈妈做得不好吃。”孩子嘴里嘟嚷着。“那你爱吃什么呀?”“汉堡包,薯条!”我为孩子诊了脉,又摸摸孩子的肚子,问孩子妈妈:“孩子大便好吗?”“不好,好几天一次,特干。”我点点头,说:“这孩子脾虚,有积食,体内气机不顺,所以就爱发热。他手心是热的,手背却不热,小肚子也很热,这都是积食发热的表现。”“那您说他是吃多了?”家长有些疑惑。“有些孩子积食是吃多了,你这孩子是瞎吃,把脾胃吃坏了,吃了消化不了,所以积食。汉堡包、薯条、可乐这些东西,大人吃了都不好消化,何况他一个孩子。”“那您说这怎么办啊?”‘回去喝几天白米粥,给孩子揉揉肚子,再开点消食化积的药,积食消了,发热自然就好了。对于脾虚引起食积发热的孩子,我一般会开点山楂丸,酸酸甜甜的,小孩都喜欢吃。山楂是开胃消食的,尤其擅消肉食。现在的孩子,家里条件都不错,经常大鱼大肉,很容易积滞,吃点山楂丸效果很好。揉肚子是很好的健脾方法。家长如果不具备小儿推拿按摩的知识,或者临时抱佛脚,都可以试试给孩子揉肚子。手法要轻柔、缓慢,但要有一些压力,顺一个方向转圈按摩,孩子会觉得很舒服。内容来源于《养好脾和肺宝宝不积食不咳嗽长大个》长按或扫描下方白癜风联合诊疗中心北京看白癜风医院哪个比较好
转载请注明地址:
http://www.ggmzc.com/zcmbyf/9845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