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发热?
发热是由于各种原因使体温超过正常范围,称为发热。排除各种正常生理性因素,如剧烈运动、月经前期等。
正常体温:
腋窝36.2—37.2℃,口腔36.5—37.5,直肠36.9—37.9℃
发热的分度:
低热37.3~38℃,中等度热38.1~39℃,高热39.1~41,超高热41℃以上
发热的分期(分三期)
一、体温上升期
临床表现:常有疲乏无力、肌肉酸痛、皮肤苍白、畏寒或寒战等现象。注意:此时要采取保暖措施!而非降温!
二、高热持续期
临床表现:该期患者皮肤发红并有酷热感,呼吸加快变深,出汗,无寒战。特点:体温达高峰后保持一定时间,并逐渐下降。
三、体温下降期
临床表现:大量出汗,皮肤潮湿。
特点:体温下降至正常。注意:补充水分及电解质,注意保暖。
发热常见原因:
1.感染性(最常见):病毒、细菌、支原体、衣原体、寄生虫等
2.非感染性
3.不明原因发热
急诊常规检查:
一、血液学检查(血常规、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等)
二、影像学检查(胸片、CT、B超、彩超等)
三、其他检查(尿常规、粪常规、心电图等)
血常规:发热时白细胞升高常见于各种细菌感染,炎症明显升高时应除外白血病。白细胞减少常见于病毒感染疾病脾功能亢进,造血功能障碍等。
C-反应蛋白(CRP):可用于细菌和病毒感染的鉴别诊断:一旦发生炎症,CRP水平即升高,而病毒性感染CRP大都正常。结合前降钙素原更能提高对细菌感染的准确性。
降钙素原:它选择性地对细菌感染、真菌感染及寄生虫感染有反应,而对无菌性炎症和病毒感染无反应或仅有轻度反应。它在鉴别是细菌性感染与病毒性感染中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胸片、CT、B超、彩超等:用于找到感染的部位。
发热治疗要点:
?1、病因治疗:如细菌性感染需要使用有效抗生素,对于病毒引起者抗生素治疗无效,可适当用抗病毒性药物。非感染性疾病引起的处理原发病如中暑、烧伤等。
?2、一般处理:饮食清淡、补充水分维生素等。
发热降温措施:
?青壮年患者:一般状态良好,38℃~39℃,可给予物理降温,大于39℃可药物降温。
?老年患者、婴幼儿、孕妇、心功能较差者,体温超过38℃~38.5℃时,可考虑药物降温。
?病因未明确前,慎用或禁用激素降温。
?药物都有毒副作用。
?发热是机体对抗炎性反应的体现,轻度的体温升高可提高机体免疫水平,有助于缩短感染病程,因此不必紧张。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
http://www.ggmzc.com/zcmbwh/9880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