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医疗机构人手不足怎么办?
回应来了!
12月15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基层医疗服务保障有关情况。
疫情防控的工作重心从防控感染转到医疗救治
国家卫健委新闻发言人、宣传司副司长米锋介绍,当前,疫情防控的工作重心从防控感染转到医疗救治。要根据疫情形势、病情轻重、缓急程度等合理分配医疗资源,进一步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强化重点人群的健康监测和服务保障,及时提供咨询指导;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发热门诊设置,筑牢基层首诊的第一道防线。
将重点人群分为三类开展健康服务
国家卫健委基层卫生健康司司长聂春雷介绍,对高龄患基础疾病的老年人提供分类分级服务:第一类是一般人群,就是低风险的,对这类人群主要是要加强健康教育,没有接种疫苗的,要动员他们及时接种疫苗。第二类是次重点人群,这类人群要在一级服务的基础上,加强居家观察,及时提供用药指导,发现有基层解决不了的问题,就要及时转诊。第三类人群主要是风险比较高的人群,年龄比较大的、80岁以上的,而且有基础疾病的,不是很稳定,可能过去也没有加强免疫接种,对这类人群,发现有新冠的情况,就要进行评估,根据医院。
国家卫健委回应基层医疗机构人手不足
有记者提问,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短期内面对患者就医需求增加和职责转变,加上可能存在医疗资源和人手不足等问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能否很好地应对?
对此,国家卫健委基层卫生健康司司长聂春雷表示,要为基层提供必要的设备条件,特别是要将药品和抗原检测试剂盒配备充足到基层,提前做好储备。人力在短时间内培养是比较难的,短医院下沉派人支持基层的一些做法,还可以招聘近五年来已经退休的工作人员,充实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同时,要切实发挥家庭医生作用,推进重点人群签约服务,力争全覆盖,确保有需求时能够联系到家庭医生。此外,要积极发挥医院作用,加强对成员单位发热诊室(门诊)建设运行情况指导。统筹医联体内人员调配,畅通双向转诊通道,加强对基层的技术支持、培训、指导和质控。
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发热诊室应开尽开
国家卫健委基层卫生健康司司长聂春雷介绍,要落实分级救治。在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置发热诊室,应开尽开。要落实首诊制,为新冠疑似症状患者提供诊疗、用药服务。社区(村)及基层组织要广泛开展动员宣传,协助健康教育、就医、购药送药等服务保障。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已建成发热诊室(门诊)1.94万个
国家卫健委基层卫生健康司司长聂春雷介绍,截至年10月底,全国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共建成发热诊室(门诊)1.94万个,占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45%。另外,建设具有预检分诊功能的发热哨点2.2万个,占比是52%。
明年3月底,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发热诊室覆盖率将达90%
国家卫生健康委基层卫生健康司司长聂春雷介绍,随着新冠防控措施的不断优化完善,正在指导各地加快推进发热诊室(门诊)建设,通过改扩建发热哨点,购置预制板房等多种方式,加快提高发热诊室(门诊)的设置率。我们提出,年3月底,各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发热诊室(门诊)要达到90%。
应对疫情高峰
浙江明确防控措施
12月15日下午,浙江省政府新闻办举行第一百二十二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
省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常务副主任、省政府副秘书长陈重介绍了浙江省当前疫情防控工作的总体情况。
12月7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发布关于优化疫情防控“新十条”措施(?点击蓝字查看详情)以来,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防控政策重点转向“保健康、防重症”。根据专家研判,接下来一段时间全国将会迎来一波疫情高峰,浙江也不例外。
省委省政府准确把握当前疫情防控的新形势新任务,第一时间作出部署,要求全省各地科学精准落实“新十条”优化措施,全方位加强医疗保障能力建设,最大程度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目前,全省疫情防控工作正围绕以下五个方面发力:
加快提升医疗救治能力
重点是加强医疗服务能力建设和救治资源准备,特别是重症医疗服务能力建设,确保患者及时得到医疗救治,有力保护“一老一小”以及有基础疾病等脆弱人群,减少重症发生。
●加快发热门诊扩容。全省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发热门诊应设尽设、应开尽开,24小时开诊。支持乡镇(街道)和村(社区)医疗机构设置发热诊室,必医院改建为大型发热诊室,确保发热病人应诊尽诊、应治尽治,力争缩短发热门诊就医排号时间。
●医院、医院床位建设。12月底前,确保全省床位数总量不低于10万张。
●加快做好重症医疗资源准备。12月底前,医院医院综合ICU床位不少于总床位数的4%,另按不少于总床位数4%再准备可转化ICU床位数,最大程度满足重症救治需求。
●加快医疗物资储备。省市县三级协同,加强药物、口罩、抗原等防疫物资生产和储备,同时做好呼吸机等重症救治资源储备,确保全省医疗物资和防疫物资不低于3个月用量,并在全省范围统一调度使用。做好重点人群、重点场所防控
重点是加强疫情监测,保护特殊群体,尽量减缓疫情快速传播蔓延的势头。
●针对快递小哥、出租车司机等重点人群,继续开展重点行业核酸检测,落实健康管理相关规定。
●养老院、福利院、中小学、幼儿园等重点场所,继续查验核酸检测阴性证明;养老院实行封闭管理,原则上持48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方可进入。
●优化调整混管追阳方式,快速处置聚集性疫情,积极做好阳性病例及其密切接触者的服务和管理,延缓传播速度,减小传播面。
●合理布局核酸采样点,妥善安排采样时间和班次,满足群众检测需求。
加快推进疫苗接种
重点是抢抓当前“窗口期”,进一步筑牢全省免疫屏障。
●重点推进60岁以上老年人群新冠疫苗接种工作,通过提供吸入式等接种疫苗,满足多元化需求。
●优化接种服务。12月底前,各地的常规接种点、方舱接种点全天开放。同时深入养老院、疗养院、老年大学等重点场所,为老年人接种创造条件、提供便利。
●统筹推进好四类重点人群,包括感染高风险人群、60岁以上老年人群、具有较严重基础疾病的人群、免疫力低下人群,开展第二剂次加强免疫接种。
●推广流感疫苗接种,防止冬春季流感疫情和新冠疫情叠加对医疗救治资源的挤兑。
加强社区服务支持
重点是针对当前居家隔离人数增多的趋势,建立完善社区防控服务协同机制,确保疫情发现时尽快阻断传播链,平缓疫情高峰,减轻救治压力。
●进一步完善网格化组织体系,精准掌握社区居民特殊需求,特别是老年人、有基础性疾病患者、孕产妇、血液透析患者等群体,建立居家隔离人员工作台账,实施分级分类管理和服务。
●优化密切接触者、无症状感染者和轻症患者等居家隔离人员的生活物资、民生需求、健康咨询、临时帮扶等社区保障,做到关心到位、服务到位、管理到位。
●完善社区医疗服务,保障常用预防与治疗药物的储备供给,畅通社区与医疗机构转运机制,开辟重症患者转运救治绿色通道。同时提供全过程心理健康支持,减少心理恐慌、医院救治压力。
做好科普宣传和健康教育
重点是围绕如何有效应对感染、安全有效服药、保护同住家人等热点问题,组织有关专业部门及时答疑解惑。多途径、多维度、多形式加强群众个人防护宣传教育,引导广大群众当好“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同时常态化开设“战疫求助平台”,及时回应群众关切,为社会各界增强抗疫信心营造良好氛围。
上述工作措施,有的已经到位,有的已经部署,全省各地按照时间表、任务书、责任清单正在紧锣密鼓落实,省疫情防控办也同步安排了专项工作督查。下一步,浙江将紧密
转载请注明地址:
http://www.ggmzc.com/zcmbjc/9931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