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的危害是什么 https://m-mip.39.net/baidianfeng/mipso_4147078.html
一、发热
发热是新生儿的常见症状,目前尚无普遍可接受的定义,一般认为新生儿的正常核心温度(肛温)为36.5-37.5℃,体表温度为36.0-37℃,人们通常将新生儿的核心温度高于37.5℃定义为发热。
(一)新生儿的体温代谢特点:
新生儿刚出生时,由于从温度恒定的母体到了温度较低的外界,加之新生儿自身特点为体表面积大,皮肤脂肪层薄,血管丰富、外周血流量增多且快,出生1小时内体温可降低2.5℃,在适中温度下逐渐回升,一般12-24小时内稳定在36-37℃。新生儿期体温中枢发育不成熟,无论产热和散热功能都不完善,调节功能差,体温容易波动,易发生低体温,也容易发热。新生儿对发热耐受性差,体温过高可引起心动过速、呼吸急促、呼吸暂停,严重者引起惊厥、脑损伤甚至死亡。
(二)新生儿发热的机制
新生儿发热的机制还不完全清楚,它们是由产热和散热之间的复杂关系的紊乱造成的。体温由位于下丘脑的体温中枢控制,外源性的致热原刺激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产生内源性致热原白细胞介素-1。内源性致热原激活磷酸酯酶A2,后者导致前列腺素产生。前列腺素产物之一前列腺素E2(PGE2)通过提高下丘脑体温中枢的体温控制点水平引起新生儿发热(具体可见病理生理学教材)。
(三)体温测量
测量体温是新生儿护理工作最基本,也是最常用的技能之一。体温的观察是了解新生儿全身情况,协助疾病诊断的重要手段,为新生儿的预防、治疗和护理提供重要依据。新生儿体温测量的方法和常用部位如下:
1.肛温:直肠温度最接近新生儿的核心温度,其结果能准确反映体温的实际变化,为了准确地了解新生儿的核心温度,常采用直肠测量法。测直肠温度时,新生儿取屈膝仰卧位,充分暴露臀部,用鞣酸软膏润滑后将肛表水银端轻轻插入肛门2-3cm,3分钟后取出,用纱布擦净后检测读数并记录。还可以用直肠热敏电阻温度计,它是一个薄的柔软的探头,插入5cm可获得准确的读数。测肛温的缺点是新生儿直肠较短,友肛门口至乙状结肠有一个约3cm的直角转弯,插入的深度不易掌握,加上新生儿的直肠壁较薄,如不小心可造成直肠穿孔,如操作谨慎轻柔,则可避免。
2.腋温:腋温测量简单易行,对新生儿干扰小,临床最常应用,其应用的主要原理是腋窝有丰富的血管,测得的温度接近新生儿的核心温度,但比肛温略低(约低0.5℃)。测量腋温时,将体温计水银端放于腋窝深处,屈肘过胸,尽量紧贴皮肤,同时护士在旁扶持测量侧上肢以夹紧体温计,测量时间5分钟。
3.颌下温:取平卧头侧位或侧卧位,将体温计水银端放于颌下与颈部皮肤之间夹紧,5分钟后取出。颌下测量体温的优点是测量部位暴露于体表,不论任何季节都方便测量,简便、安全、快捷。缺点是不易固定,易造成体温表脱落,影响结果,应有护士在旁协助。
4.腹股沟温度:将体温计水银端放于腹股沟中1/3与内1/3交界处(即股动脉搏动处),体温计方向与腹股沟平行并紧贴皮肤,同时使该侧大腿内收,紧靠腹壁,如腹股沟处有尿、汗液时,应先擦干,5分钟后取出。腹股沟温度与腋温接近,避免测腋温解衣的繁琐,简便易行。
5.耳温:应用特制的红外线耳式体温计,通过测量鼓膜及周围组织的红外线辐射来了解体温。将被测新生儿的耳廓轻轻向后上方拉,外耳道暴露,将红外线耳式体温计的探头轻轻插入耳道并向下压,按下测量开关,1秒后取出,检视读数,记录耳温值。红外线耳式体温计测温无创伤、操作方便,可在1秒内读到准确数据。由于鼓膜及周围组织靠近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且鼓膜下部和下丘脑同由颈内动脉供血,红外线耳温计外耳道测温法所得体温可较好地代表新生儿的核心温度,因此,红外线耳温计是一种较适合新生儿体温测量的便捷方式。测量时要使用一次性保护胶套以减少交叉感染的机会。
6.皮温监测:新生儿仰卧位,用热敏电阻为探头的电子体温计连续监测新生儿的腹部皮肤温度,对新生儿干扰小,随时可以监护新生儿的体温,缺点是探头不易固定,易受环境温度影响。
(四)常见原因和鉴别诊断
新生儿的体温由位于下丘脑的体温中枢控制,体温中枢控制身体的正常温度水平,当体温下降低于正常水平时,体温中枢启动产热机制,如外周血管收缩和一些非寒战的产热作用。当体温升高超过正常水平时,则启动散热机制,主要为外周血管扩张和有限程度的出汗。新生儿体温中枢尚未发育成熟,对产热和散热的调节功能差,加以新生儿皮下脂肪薄,体表面积相对较大,体温易受周围环境温度影响。因此,许多因素都可以引起新生儿发热。
1.环境因素引起新生儿发热:当新生儿周围的环境温度过高,如新生儿室或母婴同室室温过高、新生儿包裹过严过多、新生儿暖箱温度控制不当、光疗时温度过高、放置新生儿的辐射抢救台皮肤温度电极过松或脱落时,可引起新生儿的核心温度迅速升高。原因是新生儿体温中枢调节功能低下,不能迅速启动散热机制,扩张外周血管,通过增加外周循环散热降低体温;新生儿的汗腺组织发育不完善,足月儿环境超过30℃或腋温大于37.2℃时才开始散热,早产儿的汗腺发育更差,因此,也不能通过出汗促进身体散热。
2.新生儿脱水热:多发生在生后3-4天正常母乳喂养的新生儿,体温突然升高至39-40℃,患儿烦躁不安、啼哭、面色潮红、呼吸增快,严重者口唇干燥、尿量减少或无尿。应与新生儿感染引起的发热鉴别,前者体检无脐部及其他感染灶,心肺听诊正常,无感染中毒症状,血常规正常,抗生素治疗无效。发病原因为摄入水分不足。因新生儿出生后经呼吸、皮肤蒸发以及排出大、小便等丢失相当量的水分,而生后3-4天内母乳量较少,如未及时补充液体可造成体内水分不足,致新生儿血液浓缩而发热。早产儿体温调节能力差,汗腺发育不完善,哺乳少,更易发生本病。待补充水分及降低环境温度后即可缓解。
3.新生儿感染引起发热:感染是引起新生儿发热的常见原因,包括各种病原体如细菌、病毒、原虫等引起的局部和全身性感染,如败血症、肺炎、上呼吸道感染、泌尿道感染、脑膜炎、肠炎、虫媒传染病、肠道病毒感染、先天性疟疾等。感染引起新生儿发热的机制是:新生儿感染的细菌和病毒毒素,如细菌细胞膜的内毒素,是外源性致热原,它能启动一系列免疫学的作用而引起发热。新生儿感染时除发热外,还表现全身状态较差、可找到感染病灶、末梢循环不良、外周皮肤血管收缩、肢端发凉、核心温度与外周温度差增大等,可通过白细胞、中性粒细胞计数、超敏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白细胞介素-6等辅助诊断。
但是要注意,发热不是新生儿感染的可靠标志,有人统计发热的新生儿血培养阳性者在10%以下。有些严重感染的新生儿不是表现发热而是表现低体温。
4.其他:新生儿体温升高也可由新生儿代谢率升高引起,如骨骼肌强直和癫痫持续状态。先天性外胚叶发育不良的患儿,因汗腺缺乏,散热障碍,可引起发热。新生儿下丘脑和中枢神经系统畸形和肿物、新生儿颅内出血可引起中枢性发热。近年来有新生儿川崎病发热的报道,临床表现类似婴儿川崎病,也可引起冠状动脉损害。
(五)处理
首先应当明确发热的原因,如因环境因素引起发热,应去除原因,如降低室温,打开新生儿的包裹,调节暖箱、光疗箱温度,检查辐射保暖台皮肤温度电极是否松动等;如发热因脱水引起,应尽快补充水分;如发热为感染引起,应查明感染源,积极控制感染。
新生儿发热的处理应以物理降温为主,常用凉水袋置新生儿枕部,如体温过高可洗温水澡或温水擦浴,水温33-36℃为宜。擦浴部位为前额、枕部、颈部、四肢、腋下、腹股沟等。忌用酒精擦浴。慎用退热药,以防药物在新生儿期的毒副作用及体温骤降,必要时可用对乙酰氨基酚(每次5-10mg/kg,口服或灌肠,发热时每4小时一次)。
二、低体温
新生儿体温的平衡是通过调节产热与散热来维持的。当胎儿从子宫内娩出后,由于室温低于宫内温度,导致新生儿散热增加。新生儿体表面积相对较大,皮下脂肪薄,血管多,易于散热,保温能力差;能源物质储备不足,肌肉不发达,活动力小,产热能力差,加上中枢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调节功能差,出生后体温明显降低。世界卫生组织将体温分为:①轻度36.0-36.4℃;②中度32.0-35.9℃;③重度32.0℃以下。有研究显示,平均室温20℃,正常新生儿出生后2小时低体温的发生率为85%。低体温可致新生儿细胞代谢增加,耗氧量增加,出现低血糖、酸中毒,硬肿症以及心、脑、肝、肾和肺等重要脏器损伤,甚至死亡,有报道当体温<32℃时,病死率可达20%-50%。因此在临床工作中,恢复和保持新生儿体温正常非常重要。
(一)病因
1.寒冷的影响:寒冷是低体温的重要因素。寒冷使末梢血管收缩,去甲肾上腺素分泌增多,致棕色脂肪分解,增加产热以维持体温,若寒冷时间长,则储备的去甲肾上腺素耗尽,棕色脂肪耗竭,化学产热能力剧降,导致新生儿寒冷损伤。因此,冬春寒冷季节环境温度低,低体温发生率高。
2.早产、低出生体重:新生儿产热主要依赖于棕色脂肪,棕色脂肪产热过程需要葡萄糖参与。早产儿、低体重儿棕色脂肪生成不足,能源物质储备少;出生后吸吮吞咽能力差,摄食少,致能源物质补充不足;在寒冷应激状态下容易消耗能源物质,丧失产热能力;早产儿体温调节能力低下,缺乏寒战的物理产热机制以及产热代谢的内分泌调节功能(如儿茶酚胺、甲状腺素水平低下等);早产儿体表散热面积大,容易散热;故早产儿、低体重儿易发生低体温。早产儿胎龄越小、体重越轻,低体温发生率越高,并发硬肿症及多脏器功能受损更严重。
3.疾病的影响:新生儿体温调节中枢尚未发育完善,容易受窒息、肺炎及其他感染等疾病的影响而致功能障碍。受疾病影响,新生儿热量摄入不足,消耗增加。缺氧、酸中毒、休克等抑制神经反射调节及棕色脂肪产热,以上皆可使新生儿发生低体温,甚至硬肿症。
4.热量摄入不足:除疾病可使热量摄入不足外,新生儿母乳不足或其他原因不能进行母乳喂养而又未积极进食糖水和其他代乳品者也可造成热量摄入不足,新生儿糖原贮备少,产热来源受限,热量摄入不足可引起低体温甚至硬肿症。
(二)病理生理
1.新生儿热量散失的途径
新生儿通过以下4个途径向周围散失热量:①辐射。热量由新生儿(温热的物体)散失到周围较凉的物体;②传导。传导丢失是新生儿的皮肤传导热量至所接触的物体表面;③对流。热量由新生儿散失到周围的空气中,当环境温度低于婴儿皮肤温度时发生对流散热;④蒸发。热量通过新生儿皮肤水分的蒸发而散失,经皮肤的水分丢失随体重和孕周的减少而成倍增加。
2.新生儿低体温的危害:通过以上4个途径新生儿向周围散失热量,如热量散失过多,加以产热不足,新生儿发生低体温。此时,新生儿发生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首先,新生儿对低体温作出反应,去甲肾上腺素分泌增加,引发了如下重要病理改变:①去甲肾上腺素释放,增加了机体的新陈代谢,使组织耗氧增加,造成组织缺氧,组织无氧代谢增加,产生过多的酸性代谢产物,引起酸中毒。②去甲肾上腺素释放,机体的新陈代谢增加,棕色脂肪利用增加,游离脂肪酸释放增加,引起酸中毒。③去甲肾上腺素释放,使外周血管收缩,外周血管向组织供氧减少,组织缺氧,无氧代谢增加,酸性代谢产物增加,引起酸中毒。④去甲肾上腺素释放,使肺血管收缩,肺循环向体循环的右向左分流增加,造成体循环低氧血症,无氧代谢增加,酸性代谢产物增加,引起酸中毒。以上4项病理改变的最终结果都是缺氧、酸中毒,引起多脏器损害,甚至死亡。
(三)临床表现
新生儿低体温时,皮肤温度常因末梢血管的收缩而首先下降,患儿全身凉,体温常低于35℃。新生儿的一般情况与低温的严重程度及潜在的疾病或并发症有关,患儿常嗜睡、拒乳、少哭、少动,部分患儿可见皮肤硬肿,始于四肢、大腿、臀部,严重时遍及全身。严重者可有多脏器损伤:
1.呼吸系统:体温低至29-27℃时呼吸频率、每分通气量和潮气量可比正常减少50%;体温<25℃时肺血管紧张度下降,肺血容量增多,肺血管床扩张而出现肺水肿和肺出血;体温达20-16℃时常出现呼吸暂停。
2.心血管系统:体温降至32℃时冠状动脉血流量减少50%,可见心动过速,心电图T波低平或倒置,Q‐T间期延长;降至30-29℃时血压下降;降至28-26℃时,窦房结抑制,心脏传导障碍,可发生室颤甚至死亡。
3.神经系统:体温低于35℃时反应迟钝;低于33℃时处于半昏迷状态,瞳孔开始扩大;低于30℃时对外界反应消失,呼吸心跳减慢;低于26℃时接近死亡。
4.肾功能:体温每下降1℃肾小球滤过率减少5.3%,肾血流量减少8.2%。降至30℃时肾小管上皮细胞肿胀变性,尿液生成减少甚至无尿;降到27℃时肾小球滤过率减少30%,肾血流量减少54%,常有肾衰竭。有研究表明近80%的患儿存在氮质血症,近1/4并发急性肾衰竭。
5.血液系统:随着体温下降,血流缓慢,血液浓缩,血液黏滞度增加。当体温降至26℃时血容量减少30%,血流更缓慢,易于凝聚,由此而引起凝血因子大量消耗及血小板减少,出现严重的微循环障碍,甚至DIC。低体温早期凝血时间缩短,血小板聚集率增高,血液呈高凝状态,晚期则凝血时间延长,血小板聚集率减低,血小板减少,血液呈低凝状态。
6.电解质代谢与酸碱平衡:本病2/3的患儿伴有酸碱平衡紊乱,以酸中毒(代谢性、呼吸性和混合性酸中毒)为主,危重硬肿及病死儿多存在明显酸血症。可有高血钾、高血磷、低钠血症和低钙血症。
7.免疫功能:低体温使免疫功能降低,新生儿低体温24小时后大多合并感染如败血症、化脓性脑膜炎和肺炎等。
(四)诊断
1.病史:环境温度过低是新生儿低体温的最常见原因,因此,首先要询问有无环境温度过低及保温不当史,发病时是否处于寒冷季节。其次,要了解患儿的疾病情况,如有无新生儿窒息、感染性疾病,是否早产,有无热量摄入不足等。
2.体格检查:新生儿的正常核心温度(肛温)为36.5-37.5℃,正常体表温度为36-37℃。低体温时,体温常低于35℃,严重者低于33℃。患儿反应差,可有硬肿及多脏器损害的表现:呼吸、心率减慢,微循环障碍,严重时休克、心力衰竭、肺出血、肾衰竭、DIC等。
3.辅助检查:血气分析可有低氧血症及代谢性酸中毒,部分患者血小板减少、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凝血酶及凝血活酶时间延长、纤维蛋白原降低。血糖可降低,血尿素氮、肌酐增高,并有高血钾、低血钠、低血钙等。患者可有血黏滞度增加,心电图改变为P‐R间期延长、Q‐T间期延长、T波低平、ST段下降。X线胸片可有肺淤血、肺水肿、肺出血等改变。
(五)处理原则
新生儿低体温的主要处理包括复温、控制感染、供给热量、矫正酸中毒和水电解质功能紊乱、纠正器官功能障碍等。
复温是治疗新生儿低体温的主要措施,过去都主张逐渐复温,认为体温愈低,复温愈应谨慎。近年来有人提出应快速复温,目前观点尚未统一,但不论采取任何复温方法,体温过低的新生儿在复温的过程中都应给予密切的监护。常用新生儿暖箱复温,将患儿放入预热的暖箱中,复温的速度一般为每小时提高暖箱温度1℃,若新生儿体重小于g、胎龄小于28周或体温低于32℃,复温的速度应减慢(速度不超过每小时0.6℃)。在复温过程中,体表温度与肛门温度的差不应超过1℃。对低体温有合并症需抢救的新生儿,可将其置于远红外线抢救台上进行复温,复温速度可每15-30分钟提高1℃。如无暖箱或抢救台,可因地制宜采用热水袋、电热毯、热炕等复温。复温应与控制感染、供给热量、矫正酸中毒和水电解质功能紊乱、纠正器官功能障碍等措施同步进行。
(六)预防
近年来,国际上提出并推广“袋鼠妈妈护理”,使妈妈与新生儿之间早期、持续的皮肤接触,以减少新生儿低体温的发生。方法是生后立即开始,新生儿经清理呼吸道及断脐后,立即俯卧放在母亲裸露的胸前进行皮肤接触。台下护士用棉质方巾覆盖新生儿全身,并包裹头发部分,母亲双手扶住婴儿,可以与婴儿轻声说话,低声呼唤婴儿,触摸婴儿的皮肤或抚摸婴儿头部、亲吻婴儿等,可以进行母乳喂养,此方法可持续24小时或更长。此法除帮助新生儿维持正常体温外,还可促进母乳喂养,利于体重增长,减少严重感染。此方法在我国已开始推广,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对于孕周小于28周或体重小于g的早产儿还可以用塑料膜保温。方法是早产儿出生后未擦干前即刻将其颈以下全身用聚乙烯塑料膜包裹(可用包装食品的塑料膜食品级的塑料袋或商业用的聚乙烯塑料膜),然后放于远红外线抢救台上治疗原发病(如新生儿复苏),也可放于转运车上进行新生儿转运,此方法可以有效地减少VLBW早产儿低体温的发生。
-END-
来源:实用新生儿学(第5版)
图文排版:李果
审核:王鹏飞
鹤壁市妇幼保健院
母婴热线
计免科
急诊科
儿科
NICU
儿保科
儿童康复科
产后康复科
外科
中医儿科
乳腺科
孕妇学校
产科门诊
妇产科24小时接诊电话
妇科病区
妇科门诊
VIP病区
产前病区
产后病区
彩超室
产房
保健院分院(军民花园车站站点)院区电话
男婚检
女婚检
乘车路线
淇滨区:乘坐23路、29路、路、路公交车到妇幼保健院站下车即到。
山城区:乘坐路公交车到妇幼保健院站下车即到。
淇县:乘坐路公交车到妇幼保健院站下车即到。
浚县:乘坐浚鹤大巴到华山路与九江路交叉口下车,往东约米路北即到。
就诊时间(冬季)
儿科门诊:周一至周日
上午8:00--11:40
下午2:30--5:30
妇产科门诊:周一至周日
上午8:00--11:40
下午2:30--5:30
儿保科:周一至周五
上午8:00--11:40
下午2:30--5:30
周六上午8:00--11:40
产后康复科:周一至周日
上午8:00--12:00
下午2:30--5:30
中医儿科:周一至周日
上午8:00--11:40
下午2:30--5:30
预防接种:周一至周五
上午8:00--11:00
下午2:30--4:30
周二、周四下午办理预防接种证
母亲健康的福地
儿童成长的摇篮
长按识别
转载请注明地址:
http://www.ggmzc.com/zcmbjc/988564.html